体重指数怎么算标准计算器(体重指数怎么算)

2024-04-06 00:36:45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体重指数等于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身高的平方米,所得的值就是体重指数,体重的单位是千克,身高的单位是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标准,亚洲人的体重标准如果高于22.9,便属于过重。体重增长趋势:在青春期,肌肉的发育比较突出。当身高迅速增长时,肌肉以增加长度为主而明显

体重指数怎么算

1

体重指数等于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身高的平方米,所得的值就是体重指数,体重的单位是千克,身高的单位是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标准,亚洲人的体重标准如果高于22.9,便属于过重。

体重增长趋势:在青春期,肌肉的发育比较突出。当身高迅速增长时,肌肉以增加长度为主而明显增长;身高生长缓慢下来时,肌肉以增粗肌纤维为主而明显增长,于是体重随之增加。

体重多少才算健康?如何知道是否合格?这3种计算方式,不妨看看

2

  什么才是漂亮、颜值的入场券?答案只有一个字: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瘦已经成了定义一个人美丽与否、身材是否合格的标准。

  甚至是这种审美已经达到了畸形的状态,比如前几年流行的锁骨放硬币、锁骨养鱼、巴掌腰等等。我们已经不在乎这个人的体重是否符合正常标准,只在乎他到底瘦不瘦。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减肥的初衷,减肥的根本目的是让体重恢复到正常水平,继而降低肥胖相关疾病出现的风险。

  比如三高疾病、心血管病、部分癌变等,都和体重严重超标有关。但是,这个正常水平,并不是固定数值,而是要看自己身高方面来判断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体重应该控制到多少,需要从身高方面进行考虑。不同身高的人,体重标准也都不相同。如果体重过于消瘦,不仅会让人看起来非常病态,同时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甚至是成为疾病的突破口,偏瘦者容易出现低血压、贫血、脂肪肝、代谢紊乱等多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体重到底控制到多少,才算是真正的健康范围呢?

  其实在临床看来,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计算,临床常用到的计算方式有以下几种:

  1、BMI指数

  它原来的设定,其实就是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当我们需要知道肥胖是否为一个疾病出现的致病原因时,大家就可以将病人身高、体重换算成BMI值,然后再找出数值及病发率之间是否存在有线性关联。

  在临床看来,BMI的计算方式就是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通常,正常体重的BMI反就是18.5~25之间。如果结果超过了25以上,就属于超重,超过了30以上,可定义为肥胖;

  2、体重公斤计算

  除了BMI计算公式之外,在临床上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计算公式,它能大致判断一个人体重是否超标。其计算公式为:身高-105=正常体重。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男性的身高为170,那计算公式就是170-105=65公斤。如果超过了这一正常体重的10%,就说明体重有轻微超标。超过了20%以上,就属于肥胖;

  3、体脂率计算

  体脂率指的就是将脂肪含量用其总体中的百分比形式表示出来,它在曾经用在了动物身上,近些年开始在人体应用。和BMI指数计算比起来,体脂率计算更为准确。

  计算方式就是将体重中脂肪部分重量与整个身体的分量相÷,再x100%。男性体脂只要大于25%以上,就已经达到了肥胖的诊断标准。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肥胖的确是万恶之源,它与多种慢性病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且体重超标也的确是影响到了个人社交、颜值等方面。但是,减肥并不等于过度减肥、过度消瘦,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才是最健康的。

  因此,想要知道自己体重是否合格,可以先用以上办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超标,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执着于减肥。

这3个体能指标和健康息息相关,你有几项合格了?

3

很多人感慨:年轻的时候,各项身体机能都很好,无论爬山还是跑步,都能轻轻松松地完成。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体大不如前,别说跑步爬山,就是稍微多爬两层楼都累得大喘气。

但你知道吗?其实身体早就给过你信号!

01

65 岁后运动能力下降

死亡风险增加

2021 年 8 月,《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从 65 岁左右开始,随着运动机能下降,死亡风险也会增加,并且这些运动机能衰退的迹象,最早在死亡的 10 年前就有征兆。

研究人员选取了 6194 名出生于 1985~1988 年的受试者,对他们在 2007~2016 年间进行了 3 次运动功能评估,包括步行速度、坐站能力(从坐姿变成站姿的能力)、握力以及自测日常活动困难程度,如穿衣、如厕、做饭和买菜等。

结果显示,步行速度降低、坐站能力降低、握力差分别会使死亡风险增加 22%、14%、15%,日常活动困难则使死亡风险增加 30%。这些差异在去世前呈现稳步增加态势,且随着年龄增加,这种关联变得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去世前 4~10 年。对已去世的参试者进一步分析显示,他们在死亡前 10 年,坐站能力就较差;在死亡前 7 年,自我报告运动功能较差;在死亡前 4 年,日常活动更困难。

为什么步行速度、坐站能力等指标与寿命密切相关?你又是否合格了?如果不合格,应该怎样改善?

02

指标一:走路速度

走路需要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完美配合,身体要自动调节步伐,让步速与自身功能相适应。因此,能比较直接地反映出身体素质,对预测寿命长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走路快的人更长寿

英国莱斯特大学对 47.5 万人的步行速度和体质指数进行了长达 7 年的监测和研究,结果显示:不管体质指数如何,走路快的人,寿命也更长。

女性:走路慢的预计平均寿命为 72.4 岁,走路快的预计平均寿命为 86.7-87.8 岁;

男性:走路慢的预计平均寿命为 64.8 岁,走路快的预计平均寿命为 85.2-86.8 岁。

这可能是因为,与慢步走相比,快步走强度更高,符合有效运动的基本要求,更利于燃烧脂肪,降低三高风险,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及心肺功能,从而助力长寿。

自测走路快慢:按照正常的步速行走,测试自己走 10 米所需要的时间,然后算出速度。普通人的步行速度一般是 0.9m/s,老年人步行速度一般是0.6m/s。老年人可以每年测一次步速,如果步速下降过大,建议及时就医。

2.正确走路,速度和方法一样重要

影响步速的原因众多,包括年龄、疾病、是否经常锻炼等,刻意提高步速并不能延长寿命。尤其是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膝关节疾病的人群,盲目快走反而会加重病情。

具体应该怎么走?

(1)速度适宜

一般,适当的快走应以自我感觉心率明显加快、身体微微出汗,呼吸略微有点喘,但还能正常说话为宜。

(2)走路姿势正确

除步速外,要想走路助长寿,还得掌握正确的方法,建议遵循以下3个原则:

稳:每迈一步都要十分稳当,不要左摇右晃;

准:脚尖向前,不要外八或内扣;

狠:腿迈出去以后,用核心力量往前走。

03

指标二:肌肉水平

坐站测验是常见的体能测验法,主要测试的是下肢肌肉能力。它和长寿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下肢肌肉强大,更利于长寿

肌肉是身体整体状况的反映,也是维护健康的重要组织,尤其下肢肌肉被称为“第二心脏”,一旦缺乏,可带来多种不良影响:

(1)增加血栓风险及心脏负担

下肢肌肉缺乏,会影响血液循环,容易形成血栓,出现乏力、衰弱等症状;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血液回流,心脏泵血也会减少,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2)增加运动损伤风险

下肢肌肉缺乏者,更容易运动损伤,增加骨折风险。尤其老年人,如果跌倒导致髋部骨折,不仅可能增加肺炎、褥疮、感染等多种并发症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相对来说,下肢肌肉发达更利于长寿。

2.坐站测验,自测下肢肌肉

【方法】准备一个没有扶手的椅子,坐在椅子上,腰部挺直,双手抱在胸前,用最快的速度重复“起身-站直-坐下” 5 次。

【结果】如果用时在 12 秒以内,说明下肢力量达标,如果超过 12 秒,可能预示下肢肌肉缺乏。

3.会吃会动,辅助逆转肌肉流失

正常的人体肌肉,在 20~30 岁左右达到峰值,40 岁后开始走下坡路,以每年 1%~2% 的速度减少,到 70 岁时,肌肉减少 35%~40%。怎样才能减少肌肉流失助长寿呢?

(1)会吃:补足蛋白质

肌肉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正常成人每天每千克体重需摄入 1.16g 蛋白质,而肌肉流失较多的人,每天每千克体重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 1.2~1.5g。

(2)会动:抗阻训练强健肌肉

适当的抗阻训练也有助于逆转肌肉流失,俯卧撑、举哑铃都属于抗阻训练,但强度较大,需谨慎进行。

04

指标三:握力

抬、拉、扯、拧、抓等基本动作都与握力有关,而研究显示,握力减退,预期寿命也会随之缩短。

1.握力弱,增加死亡风险

2015 年,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研究揭示了握力与健康的关系。他们调查十多个国家近 14 万名患者,发现握力每减 5 千克,死亡的风险就增加 16%,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则分别上升 7% 和 9%。

2.自测握力是否达标

第一步:保持站立,双脚自然分开,双臂下垂,一只手拿住握力计并使出全力握紧,读取握力计数值。可多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

第二步:计算握力体重指数。用握力(kg)除以体重(kg),如果数值大于 0.5,说明握力较好;如果数值小于 0.5,则说明握力差。

【小贴士】也可以保持坐姿,单手拎重物。如果女性不能拎起 18 千克,男性不能拎起 25 千克,说明上肢力量弱。

3.一瓶矿泉水,锻炼上肢肌肉

选择合适的矿泉水瓶装上水,握在手中上举 10~15 次,每天做 3 组,有助于锻炼上肢肌肉。

转自:我是大医生官微

来源: 帮女郎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体重 指数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