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 不是-教育到底是不是立国之本

2024-04-15 01:45:10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全局生产有着关键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把教育作为消灭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有关研究

教育到底是不是立国之本

1

教育是立国之本。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全局生产有着关键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把教育作为消灭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教育是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因素。战后日本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世界所关注,究其原因可归纳为教育的普遍和迅速发展,正是由于经济实力和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已从单纯依靠人口数量的增加转移到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的开发和技术的革新,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观点 | 健康,才是教育的根本

2

本文选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在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的演讲。

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刚才朱卓君校长讲得对,“学生要刻苦,但不要痛苦”,我说的健康,就洛克说的那句“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当然今天这个健康多层的含义。

重回学生的健康

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

第三,精神的健康。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渠敬东教授

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竞争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反正我不愿意。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北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care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所以,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

我最后想说的话,可能校长们听了会不高兴。我想说的是,学校减压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国家教育机构掩耳盗铃,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所以,我觉得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当我们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养目标,我特别心疼,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接下来,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把绝大部份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了。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因为国家资源的退出而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

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心

我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

让-雅克·卢梭

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公众号

编辑: 殷金琦

排版:至月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3

*7月11*道 在《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新近出版的《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中,对日本仅用60年时间就从一个落后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独特模式进行了深度解析。本文选取教育这个切入口,相信我们也可以在其中找到日本帝国崛起的答案。

——编者按

兴办近代教育,开发民智

这还要追溯到19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当时,明治政府军在取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后,一路向东进发,势如破竹。但在进军北陆道途中,遭到了长冈藩的顽强抵抗。最终,长冈藩被战火夷为平地。在百废待兴之际,近邻的藩国送来了“米百俵”(一百袋大米)以示慰问。藩士们盼着分配粮食,可负责长冈藩教育的小林虎三郎(思想家佐久间象山的弟子)却主张把大米统统卖掉换钱,购买学校的书籍和教学器材。他说,现在的“百俵”将来会有成倍的回报。

这就是被日本人传为美谈的“米百俵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3年,一位剧作家把这个故事写成戏剧,在歌舞伎座上演,由此广为流传。正是这种“米百俵精神”,使明治时代的日本在短短数十年里,就跻身世界强国。

打败幕府之后,改革图强就成为明治政府的主要任务。为此,日本学习欧美,开展文明开化,传播启蒙思想。兴办近代教育是开发民智的主要途径。维新开始不久,日本就掀起了兴办教育的热潮。

1872年9月,明治政府颁布《学制》,确定了普及国民初等义务教育的方针,对学校设置和学校教育做出了规定。《学制》是一个庞大的国民教育计划,标志着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仅比英国(1870年)晚两年,而早于法国(1882年)和美国(1918年)。

与《学制》同时颁布的,还有《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讲述了人人“非学不可”的道理,指出“学问乃立身之资本,凡为人者皆不可不学也。夫迷途失向,陷于饥饿,家破身亡之徒,终皆不学之过也”,要求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为此,政府规定了儿童的上学年龄,各年级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强力推进小学教育,学生集体上课,实施升级和毕业考试。政府督促家长减少孩童的劳动负担,让子女接受小学教育。由于国家处于草创时期,财政能力非常薄弱,政府只能征收学费。学费加重了农民负担,遭遇了极大的社会阻力。因为当时日本仍然以农业为主,大部分孩子是维持家计的劳动力,上学并不是绝对必要之事。

这并没有动摇政府的意志。尤其是在岩仓使团考察了欧美各国的教育状况之后,政府更加坚定了发展教育的战略决心。在考察过程中,作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写信告诉日本国内:“奠定牢不可破之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

岩仓使团归国后,精英阶层达成了共识:培养人才是立国之本,为了使富国强兵、殖产兴业顺利推行,必须让一般国民接受最起码的教育。从此,教育立国确立为政府的指导思想。这些强硬做法固然推动了教育发展,同时也在社会上激起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政府于是改变了策略,主要从宣传教育、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师资质量等方面吸引儿童入学。

实现真正的义务教育

进入19世纪80年代,明治维新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提高。随着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逐步好转,送孩子上学的家庭越来越多。1885-1895年,日本小学的入学率从49.6%上升至61.2%。

值得注意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普通小学入学率急速上升。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明治天皇当年下令将清朝的全部赔款用在教育上。事实上,日本获得赔款共计约2.597亿两白银(折合日元为3.895亿元),但绝大部分被用于战争费用和扩军费用,政府只拿出赔款的2.8%(即1000万日元)设立教育基金,以本金和利息充作发展普通教育的补助费。

尽管相对于近4亿日元的战争赔款,教育基金的数额极其微小,但在当时,这笔钱可以建造17座八幡制铁所那样的大型钢铁企业,而钢铁是当时各项建设所急需的。日本政府坚决发展教育,宁要课本,不要钢铁。这笔费用也确实解决了日本教育的大问题。在1900年年度预算中,日本政府从教育基金中拨款50万日元用作市镇村立小学的设备费用及教育奖励费。同年,第十四届议会上通过“市町村立小学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案”,预算总额达100万日元。这样,困扰多年的教育经费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从这时起,日本对全国小学生实行学费全额免除制度,实现了真正的义务教育。为了提高就学率,地方政府向适龄儿童颁发校徽和入学铭牌。学校将入学学生分为8个等级进行表彰和批评,甚至采取威胁强制手段,迫使学龄儿童入学。1900年,日本的学龄儿童就学率增至81.5%。

1904年,清朝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在同一年,日本的学龄儿童就学率已达83%。到1912年,这一数字达到98.2%,日本社会的文盲基本被消灭。

在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中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样发展迅猛。到明治末期,日本已完全称得上是与经济强国相称的“教育大国”了。彼时中国教育的追赶之路才刚刚开始。(文/马国川)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

作者:马国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6月

页数:386

定价:58.00元

装帧:精装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之本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