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是什么意思-斯德哥尔摩是什么现象

2024-04-03 09:03:19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1、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2、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斯德哥尔摩是什么现象

1

1、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2、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人质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人质活下来,人质便不胜感激。人质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人质采取“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敌人。

人的奇特心理之“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2

人只是地球上的一个普通生物,但是这种生物又与其它生物不同,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现象!今天说的是……德哥尔摩症候群

由来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 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斯德哥尔摩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反而掉转枪口,帮助绑匪。为什么?

因为在这几天当中,绑匪除了对他们的生命进行威胁外,还让他们相信绑匪随时都可以开枪打死他们。在这种情况下绑匪没有打死他们,没开枪,他们已经感激不尽了。不但如此,绑匪还给他们食物吃。在人质心中,这几个绑匪一下子就变得像神一样了。 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强烈的求生的欲望,使他们认同了绑架他们的人,甚至绑匪喜欢的,他们就喜欢;绑匪讨厌的,他们就讨厌。导致他们被营救出来时,你听不到他们对绑架者的控诉,相反的是,一位女士说:“他们两个根本就不是坏人!”她甚至还和其中一个订了婚订了婚。还有一名人质干脆在全世界为其中一个绑匪筹款,还建立了一个为绑匪辩护的基金会。于是,这个病名就产生了。

被警方带走的犯罪嫌疑人奥尔森

还有人把这个现象称为“人质情节”或“人质综合症”因为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这个现象,所以和人质、绑架联系在一起!也只有类似瑞典这样的国家会分析银行职员的异常表现!其他国家早就当同案犯抓起来了!黑龙江讷河市杀人案中的女嫌疑人根本没提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直接做为同案犯判极刑了!

但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但但存在于犯罪的时候!有研究者说“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人类屈服于暴虐的弱点!那就是说有暴虐的地方就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现象发生!

童年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人生遇到的第一次暴虐基本上都是在家里!父母无论是殴打还是谩骂!都属于暴虐范围内!在反复的心理摧残下!有一部分儿童长大后会出现不自信现象,总认为自己做的不好,达不到别人满意,对别人的夸奖产生怀疑!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被别人情绪左右!

当然!奇怪的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经历过暴虐后的人表现各种各样,有的人继承了暴虐,有的人因为受到伤害而反对暴力!

职场中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自我价值跟工作密不可分,“我是谁”往往由职业定义。美国心理治疗师詹姆斯·乌尔里希称,长期打工的后果便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使老板对员工不好,包括滥施语言暴力、要求长时间加班、无视其身心健康等,但一些员工无视现实遭遇,依旧对老板怀有极高的忠诚度,在情感上对公司产生依赖。

他们会自欺欺人地说,较低的待遇对公司整体来说是必要的。当有外人为他们打抱不平时,他们反而义愤填膺地捍卫老板的作为。这时,雇佣双方的关系就像绑匪和人质——老板不但掌管着工钱,还随时可以“炒鱿鱼”。当权力的天平并不倾向于我们时,我们的情绪与认知机制就会调整我们对愤怒和侮辱的感受。虽然这样的人不多,大约有百分之六的人会这样!

爱情“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20年俄罗斯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惨案!一个主播在直播时虐待女友取悦观众。俄罗斯夜晚的外面温度低至零下10摄氏度,在直播期间,他强迫女友在外面冻着。最后拖进来时候,他的女友已经没有了气息。

其实在这之前在位主播就经常殴打女友、往女友脸上喷辣椒水取悦观众,听他的女友一声声惨叫!这位主播还兴奋不已!可是他的女友为什么不早点离开他呢?怕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在作怪吧!也就是说这位主播会对他女友有温柔的一面,他女友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有一个特征:遭遇到危险或者不幸,把个人希望都寄托在加害者身上,而不去追究自己遭受的危险和不幸是谁造成的,反而认为,对方没有进一步加害,就是仁慈。他们怀疑自己,而把信任交给加害者。结果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虽然有些极端,但是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基本上都是女性朋友!实际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人类的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想要摆脱“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有着太复杂的心理因素!希望她们能突破自我,远离伤害,越远越好!

心理学: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离我们并不远,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患者

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洛阳性奴案”曾经轰动全国——究竟是什么样的邪恶力量,让活生生的6名女子乖乖受虐,毫无反抗之意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案件,此案的犯罪嫌疑人李浩,2011年34岁,系洛阳技术监督局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和妻子育有一子。

据邻居介绍,李浩夫妻平时看起来和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区别,没想到做了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

2008年李浩以妻子的名义在某小区购买一间地下室,挖了地窖。之后他从洛阳市不同的KTV、美发店里先后骗来了6名“小姐”,与其发生关系,并利用她们从事非法表演赚钱,组织被囚女子外出“卖淫”。

在此期间,为了压制反抗李浩杀害了两名企图逃走的女子,并将其埋在地窖里,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些女子在李浩的“调教”之下,都变得异常顺从鲜少反抗,甚至为了李浩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案件侦破后,李浩受到应受的法律制裁,只是很多人始终不明白如果4个女子集中力量反抗,完全不用经受这么久的非人折磨,李浩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让其顺从?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定律,有三条狗,一只饿了8个小时,一只饿了12小时,一只饿了24小时。然后分别给他们投食,饿得越久的狗,越是服从命令,这叫恶狗定律。

在“洛阳性奴案”里李浩将此定律运用到了极致,他精准的抓住了这些女子的心理,对听话的女子,时不时的给些小奖励;对不听话的则用暴力虐待直至她们听话。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是一条脆弱的底线,这些女子在恐惧、饥饿面前一点点的被奴化,并非她们不想反抗,只是在特定环境下,她们失去了反抗的能力以及思维。

当一个人遇上了随时会杀害自己的人,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托付给这个凶手。时间拖得久了,人质每吃一口饭,喝一口水都会觉得是凶手对自己的仁慈和宽容,甚至上演爱上凶手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其实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人类在求生欲和自保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反应,或许在我们常人眼里看来非常的不可思议,但却是个体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最直接反应。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有变成斯德哥尔摩患者的可能性。

被李浩囚禁的这些女子,在已经看到李浩杀人虐待的行为之后,向李浩示好并不是他们愿意受害,只是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做出的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在李浩被捕以后,被囚禁的这四名女孩中甚至有人为李浩开脱,除了掩饰自己的从犯罪行(李浩在杀害其中两名女子时,其他被囚禁的四名女子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必定还有某种情愫掺杂在内。

根据研究显示,受害者在受到性侵害以后精神状态濒临破碎,为了生存下去,潜意识会让她们合理化这种行为,强行改变认知,所以她们会爱上施虐者,协调内心无法承受的痛苦恐惧。

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时,就会产生失调的体验。

其实爱上杀人凶手认知失调,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它是受害者的精神身体在遭受巨大创伤以后,自发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受害者只有歪曲自己的感受、认知,才能对抗遭受的惨绝人寰的伤害,否则承受不住痛苦,就只能被迫死亡。

从本质上说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种受害者在经受危机险境时罹患的心理疾病,但目前为止医学界并不接受其为真正的疾病。

大部分人质被解救后,都是被送往精神病诊所接受心理急救,消除紧张感,确定死亡威胁已经远去。

但不同的人在经历同样的事件后反应不同,有的人能很快地醒悟过来,有的人则会长久置于安全被威胁时的状态,最常见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人会反复回忆起当时的消极情绪,有的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

所以我们对斯德哥尔摩患者应当多一些关照,当然生活中这种概率还是比较低的,但凡事总有例外,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无论如何,当自己身处险境时,保持清醒、看清伪装才是对抗邪恶的最佳力量。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WwW.BaiKeZhishi.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