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秦王朱樉怎么读,明秦王朱樉是怎么死的

2024-04-06 21:17:20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朱樉受父命率平羌将军宁正等人征洮州,获胜,受赏赐甚多。同年三月朱樉病死。简介:朱樉,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明成祖朱棣同母兄,母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 ,明代藩王。洪武三年(1370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

明秦王朱樉是怎么死的

1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朱樉受父命率平羌将军宁正等人征洮州,获胜,受赏赐甚多。同年三月朱樉病死。

简介:朱樉,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明成祖朱棣同母兄,母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 ,明代藩王。

洪武三年(1370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西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宗人令。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京师,后经皇太子朱标解劝,次年放还藩封。

朱樉:朱元璋次子作恶多端,被3位妇人毒死,朱元璋骂他死有余辜

2

纵观中国历史,发现一个规律,“秦王”这个名号,最容易成为皇帝。

据统计,从两晋到明朝这1500年内,至少有10位“秦王”登基称帝,其登基的概率,远远超过其他同类的王爵称号。

其中,最著名的秦王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除了他之外,后秦武昭帝姚苌、隋朝第四位皇帝杨浩、吴越忠懿王钱俶等9位皇帝(或国君)在登基之前,也被封为秦王。

实际上,秦王之所以能屡屡坐上宝座,是有原因的。从汉末开始,君主习惯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来给亲王定名。在传统意义上,“秦王、晋王、齐王、楚王”四大封号最为尊贵,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这四个国家都曾是一时之霸主。又因为秦王是最终统一六国的君主,所以,在诸王中,一般以秦王为尊。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

被封为“秦王”的皇子,那么比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年长,要么比大多数皇子优秀。当然,这只是普遍的情况,并不绝对。

所以,按照古代“立长立贤”的标准,一旦太子出现意外,“秦王”就占据很大优势,这就是“秦王”容易得手的原因。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秦王”都是香饽饽,例如,大明朝的第一代秦王、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就是诸位“秦王”中的失败者,根据史料记载,朱樉最终被3位妇人毒死,朱元璋得知情况后,却不为他说好话,直骂他死有余辜。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朱樉。希望通过史料的分析,带大家认识一位不一样的“秦王”。

一、太祖次子的优越感

根据《明史·诸王传》记载:

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后生太子标、秦王樉、晋王棡、成祖、周王橚。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其中,马皇后一共生了5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标(太子),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棡(晋王)、四子朱棣(燕王)、五子朱橚(周王)。

当然,在史学中,关于朱标和朱棣的生母到底是不是马皇后,有一定争议,甚至有“马皇后无子”之说,也就是说,朱樉或许也不是马皇后生的。但笔者坚持认为,研究历史,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正史的说法。朱樉之母,应该是马皇后。

朱樉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他仅比大哥朱标小一岁。一年前,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刚好在攻打集庆(南京),听闻马氏生了个儿子,朱元璋大喜过望,在一块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四个大字,从此对朱标十分重视。等到朱樉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早已攻下集庆,心境不同,初次当父亲的感觉也已经不再,所以,朱樉并没有享受大哥那样的待遇。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仅13岁的朱标被册封为太子,12岁的朱樉和诸位弟弟一样,最初并没有得到加封。直到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众臣反对,宁愿违逆历史潮流,也要重拾汉唐时代的封藩制度,这样一来,朱樉作为除太子以外最年长的皇子,成为了明朝第一位藩王,被封为秦王。

按照朱元璋的初步设想,当时大明王朝的主要敌人来自北方,所以,他把几位年长的儿子的封地全部放到长城沿线。朱樉被封为秦王,藩地在西安;朱棡被封为晋王,藩地在太原;朱棣被封为燕王,藩地在北平……

到了洪武中后期,朱元璋一共在长城沿线的布局了西安、太原、北平、大同、平凉、广宁、韦州、大宁卫、宣化九个藩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明朝九大塞王”。

当然,到了永乐时期,由于明成祖朱棣本人就曾是塞王,他深知塞王权力太大是王朝的威胁。于是,朱棣通过分化、削弱、南迁三个步骤,形成了“明朝十三塞王”。“明朝十三塞王”人数虽然变多了,但是,它和“明朝九大塞王”相比,实力却被削减了许多。

笔者之所以赘述明朝“塞王”的事迹,只是想和大家说明,按照朱元璋的最初预想,九大塞王是以秦王朱樉为首的。再加上当时朱元璋有迁都西安的想法,所以,朱元璋派朱樉屏藩西安,本就对朱樉寄予厚望。

《明史·朱樉传》中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

二十二年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以樉为宗人令。

意思是,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朱樉身为家族次子,被朱元璋任命为宗人令。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朱标将来继承皇位,朱樉作为家族中威望仅次于朱标的成员,由他来担任“宗长”,管理宗室成员,约束其他藩王,最合适不过。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樉在个明朝初年的地位是非常超然的。可是,接下来,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朱元璋的预想。朱樉也从一位地位超然的藩王,变成了恨铁不成钢的败类。

二、初代秦王的不安分

《明史·朱樉传》记载:

秦愍王樉,太祖第二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

洪武初年的诸位皇子,大多是20岁离开南京,前往藩地。例如,朱棡、朱棣、朱橚都是20岁那年前去就藩。然而,对比下来大家会发现,秦王朱樉去西安的时候,已经23岁。

是说什么原因让朱樉推迟了三年才去就藩的呢,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毕竟是第一个要离开京城的儿子,朱元璋和马皇后不舍;第二,朱樉还没准备好。

笔者认为,朱元璋既然打算把儿子都派往边塞,断然没有不舍之理,朱樉就藩之所以推迟了3年,本质上还是朱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明史》云:

其年五月赐玺书曰:“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

意思是,洪武十一年五月,朱樉刚来到西安,紧接着朱元璋的圣旨就到了,朱元璋在圣旨上对朱樉说:“关中在汉唐时期,本来是繁华之地,元朝之后,这里民生凋敝。而今我平定了天下,关中百姓仍然要承担运输和纳税的劳役,百姓暂时得不到休养。你到达西安后,如果当地给你建的秦王府已经完工,就不要让当地百姓再做其他的劳役了。”

世人都说洪武大帝性格刚猛,手段狠辣,实际上,朱元璋对待官绅是有些残酷,但他对百姓还是饱含仁爱之心的。从朱元璋上述这段话,能看出他对关中百姓的关爱。他表面上是在说朱樉不要过度劳役百姓,实际上是在提醒朱樉,关中是汉唐故地,如果你用心治理,注重与民休息,未尝不能恢复昔日之繁华。

换句话说,朱元璋这是在给次子指出努力的方向。

笔者上文说,朱樉没有做好就藩的准备,实际上并非臆测,从朱元璋的谆谆告诫中可以看出,朱樉对自己的藩王生涯或许并没有做过多的规划,反之,他需要父亲的提醒。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他希望朱樉能够将关中之地再塑辉煌,希望朱樉能够爱民如子,希望朱樉能够成为大明朝藩王的表率。殊不知,朱樉刚到西安,就如野马脱缰,开始了“放荡不羁”的生涯。

朱樉不仅大兴土木,还荼毒百姓,做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朱元璋听闻之后,勃然大怒,下谕旨申斥朱樉。

据《太祖皇帝钦录》记载,朱元璋对朱樉说:

“尔所居宫殿城郭既完成,军民想望尔到必有休息之理,何期至无知,不念军民之艰辛,又欲将九龙池中亭子移往杨家城古殿基上。此一事,轻看不觉,若是昔日汉、唐子孙有此所为,则奸人易为借口,其王身命不保朝暮。”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既然秦王府已经建成,你为何又生幺蛾子将九龙池中的亭子挪到杨家城古殿基上。这件事看似不大,但若放在汉唐时期,被有心之人利用,你的王爵就要不保了!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骂朱樉说:

“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朕加尔以责罚,庶可无疑。设若朕身后日久,尔蠢若是,非是为兄者之过,乃尔自取之也。”

意思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你简直像禽兽一样愚蠢。我惩罚你,你不要疑惑。若是我死之后你还这样,到时候不能怪罪你兄长不饶你,这全是你咎由自取。

《孟子》云: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秦王朱樉生于皇家,在亿万大明百姓中应该算是幸运儿,但是,他作为皇子,不能修身正己,作为藩王,不能治理一方百姓,实乃有负乃父所托。

三、非人君之器

洪武十五年八月,离京四年的朱樉第一次回到南京,因为这一年马皇后病逝,大明皇子们纷纷奉旨回京奔丧。朱樉在南京城待了两个月,朱元璋多次耳提面命,希望他能做一代贤王。朱樉在父皇面前点头如捣蒜,待到朱樉回到西安,他表面上“恪尽职守”,暗地里仍旧我行我素。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

(秦王)连年着关内军民人等收买金银,军民窘逼,无从措办,致令将儿女典卖。

意思是,朱樉连续多年向关内的军民搜刮钱财,有些百姓被逼无奈,只得卖儿卖女。

朱樉为了防止有人到京城告密,专门派人在沿途拦截赴京人员。所以,在表面上,朱元璋甚至认为朱樉已经“改过自新”了。这也是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让朱樉来担任宗人令的原因。

朱元璋和大多数开国君王一样,喜欢用联姻的方式来拉拢人心。例如,朱标之妻是常遇春之女,朱棣之妻是徐达之女,而朱樉的妻子有两人,正妃乃是王氏,是元末大将王保保之妹,次妃是邓氏,乃是开国卫国公邓愈之女。

当初朱樉迎娶王氏,本就是朱元璋想向王保保示好,有意劝王保保投降特意为之。实际上,朱樉并不喜欢王氏。史载,朱樉专宠邓氏。为了讨好邓氏,朱樉派人到沿海抢掠珠翠,导致许多百姓家破人亡。不仅如此,朱樉还在秦王府中滥用私刑,例如,他看哪个宫人不满意,便要割掉宫人的舌头,千方百计折磨对方。事后又怕对方多嘴,他又将这些宫人全部灭口。搞得秦王府的宫人都如履薄冰。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朱樉的恶行最终还是被朱元璋强大的情报系统探知。朱元璋得知朱樉屡教不改,最终决定痛下杀手,给朱樉一个教训。

当然,朱元璋到底护短,他没有杀自己的儿子,反而将儿媳妇邓氏赐死。这件事一度让朱樉伤心不已。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以秦王有大过为由,召朱樉回南京。同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朱元璋希望朱标以长兄和未来储君的身份彻查朱樉。当年八月,朱标返京,为朱樉说了不少好话,朱元璋怒气稍解,这才允许朱樉返回西安。

殊不知,朱标自从从西安归来后,就渐渐病重,到了次年(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一命呜呼。朱元璋悉心培养的接班人、大明朝的第一位太子竟然夭折了。

关于朱标之死,坊间有传言和朱樉有关。但正史上并无此记载。总之一句话,朱标死了,朱元璋一夜白头。

微妙的是,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朱元璋在考虑新接班人的时候,曾说过“燕王英武似朕”的话,曾有意立四子朱棣为太子。后来大臣刘三吾认为,朱标虽然死了,但朱标尚有儿子,皇位应该留在长子一脉。朱标之子朱允炆这才成了“皇太孙”。

抛开隔代传位的事实,按当时的情形,朱标去世,朱元璋在考虑朱棣之前,最应该考虑的人应该是次子朱樉,但是很明显,朱樉却不在朱元璋的考虑之列。这就充分说明,朱元璋从朱樉做的种种恶行中看出,朱樉不是人君之器。

换句话说,在朱元璋看来,以秦王朱樉的品性,能做好一个藩王就不错了,若做皇帝,或许会成为桀纣之徒。

四、死有余辜的结局

朱元璋没考虑朱樉做接班人,朱樉本人是否有觊觎之心呢?答案是:有!

根据《太祖皇帝钦录》的记载,朱樉曾秘密派人将自己房中的床制作成五爪龙床。早在周朝时期,礼制上就规定“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明清时期,民间也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所以,朱樉作为亲王爵位,最多只能用四爪龙,他暗中在房中用五爪龙,其意不言自明。

不过,朱樉的这种行为还是被朱元璋知晓,朱元璋怒其不争,骂道:“僭分无礼,罪莫大焉!”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西番叛乱,朱元璋命朱樉带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甘肃临潭县)平叛。宁正是明朝初年的名将,曾跟随徐达、冯胜立下不少战功,还跟随邓愈、沐英平定过西番之乱。在宁正的辅佐下,朱樉终于扬眉吐气一次,他打败了叛军,上书给朱元璋夸耀自己的功劳。《明史》云:

帝悦,赉予甚厚。

朱元璋大喜,给了朱樉非常丰厚的奖赏。

实际上,朱元璋是从军旅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帝王,打仗那点事儿他门清。此次平叛,到底是宁正之功还是朱樉之功,朱元璋心知肚明。他之所以还要厚赏朱樉,不过是想在有生之年,给秦王一脉多留点资本而已。

遗憾的是,朱樉并没有体会老父亲的一片苦心,朱元璋刚奖赏过他,他就命人将西番叛军中的美女全部掳入秦王府,连孕妇也不放过。不仅如此,朱樉还掳走150名幼女,又将150名幼男阉割,很多西番家庭因此家破人亡。

洪武晚年,朱元璋一心想安抚西番十八族的百姓,朱樉如此做法,不仅残忍暴虐,而且还坏了朱元璋的大计。朱元璋得知朱樉的罪行后,发天子之怒,不仅打算追回对朱樉的封赏,还打算将他带回京城严惩。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等到严惩朱樉的机会,因为就在朱元璋派人前往西安的时候,朱樉死了。

朱樉是怎么死的呢,《太祖皇帝钦录》记载:

非法刑诸宫人,有割去舌者,有绑缚身体埋于深雪内冻死者,有绑于树上饿杀者,有用火烧死者。老幼宫人见之,各忧性命难存。以致三老妇人,潜地下毒,人于樱桃煎内,既服之后,不移刻而死。

意思是说,朱樉平时作恶多端,伺候他的宫人们每日战战兢兢,终于有一天,有三位老妇人忍无可忍,偷偷在朱樉经常食用的樱桃煎中下毒,最终,老天有眼,朱樉果然毒发身亡。

朱樉去世后,朱元璋一方面要严惩凶手,另一方面却让礼部和宗人府降低朱樉葬礼的规格。朱元璋说:

“呜呼!观尔之为,古所未有!论以公法,罪不容诛!”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像你这样的藩王,亘古未有,我杀死毒死你的凶手,是因为你是我儿子,但你之死,实在是死有余辜。

当时,朱元璋已经年近古稀,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他说出这句话,可见对儿子有多么失望。

朱樉去世三年后,晋王朱棡去世。同年,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放眼望去,燕王朱棣已经成了朱元璋在世的诸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个。于是,新的故事开始了……

五、写在最后的话

朱樉去世后,朱元璋给了他一个特殊的谥号:愍。因此,后人称朱樉为秦愍王。“愍”的意思是“忧患、痛心之事”。一个谥号,就能准确地概括大明朝第一位秦王的一生。

《左传》中有云:“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朱樉凶残暴虐,和他的结局,是有因果关系的。

笔者认为,秦王朱樉的人生,实际上是古代藩王某个极端的放大表现。在封建社会,藩王处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当他的权力过大,享受的待遇过于丰厚,而又缺乏特定的监督时,就容易忘记初心,而承担这一糟糕后果的,往往是黎民百姓。

当然,笔者不否认古代有“贤王”的存在,但在封建体制下,朱樉这样的藩王并非个例,他代表的,实际上是“家天下”的格调。这才是后人应该思考和避免的地方。

后记:在明朝,秦王朱樉这一脉并没有起到“屏藩长安”的作用,朱樉死后,他的长子朱尚炳袭承秦王爵位(第二代秦王),但是,朱樉的六子朱尚炌曾在永乐年间意图谋反,被贬为庶人。从此之后,秦王朱樉一脉在明朝并没有出过杰出的人物。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兵,由于李自成发迹于西北,所以秦王一脉最先遭到冲击。明朝崇祯十六年,明朝第十五任秦王朱存极竟然公开投降李自成,成为最先投诚大顺军的明朝藩王之一。若朱元璋知道后代如斯,不知道是否位保留秦王一脉而后悔?

朱棡:朱元璋第三子,鞭厨师、诛蓝玉,他若不死,朱棣未必敢靖难

3

最近,一部明朝历史剧《山河明月》持续热播,剧中,除了男主角朱棣外,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有登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老成持重,次子朱樉庸碌颟顸,三子朱棡则有些彪悍和狂傲。

这部剧虽然有一些不足,但对朱元璋这几个儿子性格的刻画,还是很有用心的。历史上的朱棡的确是一个彪悍且狂傲的皇子,他曾长时间压制朱棣,他若不早死,朱棣未必敢起兵靖难。

本文,笔者不谈剧情,仅从历史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gāng],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明朝晋王。

一、太祖三子有威容,文武双全智谋多

纵观中国封建史册,“秦王”和“晋王”这两个封号最容易成为皇帝,拿“晋王”来说,晋武帝司马炎、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后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等在成为皇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

秦、晋两王之所以和皇位有缘,并不是因为这两个封号有什么魔力,这是存在客观原因的。

封建时代分封藩王,大多沿用东周时期的诸侯国之名,而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晋国是最强的两国,所以,一般把年长的皇子封为秦王、晋王,此后才是齐王、楚王、燕王、赵王等。

因为秦、晋两王在皇子中年长,不仅占据“长”的名分,而且羽翼早已丰满,若东宫太子发生不测,秦王或晋王就最有可能继承大统,这就是他们和皇位有缘的原因。而本文的主人公朱棡,正是明朝的第一代晋王。虽然朱棡和皇位无缘,但他在明初藩王中,绝对是一位实力强劲的佼佼者。

《明太祖实录》记载:

(晋)王,上第三子,孝慈皇后所生。

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其母是马皇后。虽然后世认为朱棡之母可能是李淑妃,但《明史》和《明太祖实录》都说朱棡是马皇后所生。

朱棡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当时朱元璋刚占领南京不久,正在和皖南的元朝军队作战,与此同时,东面的张士诚,西面徐寿辉和北面是韩林儿都不是善茬,朱元璋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朱棡出生时,朱元璋并没有给儿子太多的关注。

朱棡出生一个月后,朱元璋在皖南招揽了朱升,后者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后,朱元璋才算在南京站住脚跟。朱棡两岁时,朱元璋请来了“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等人的到来,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帮助。刘基帮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击退了陈友谅,而宋濂除了担任儒学提举外,还要担任朱元璋三个儿子的启蒙老师。

朱棡开蒙很早,三岁时就和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一起,拜在宋濂门下。《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记载:

晋恭王棡,太祖第三子也,学文于宋濂……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朱棡刚满10岁。朱元璋又请元末著名的书法家杜环来教授朱棡书法。

洪武三年,朱元璋决定沿用秦汉古制,开始分封藩王,当时12岁的朱棡被封为晋王。此后,朱元璋开始对几个年长的儿子进行针对性地锻炼。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诸子年渐长,宜习勤劳,使不骄惰,命内侍制麻屦行幐,凡出城稍远,则令马行其二,步趋其一。

意思是说,皇子们渐渐长大后,开始让他们参加劳动。为了不让他们心生骄奢和懒惰的思想,朱元璋命人制作麻鞋和行囊,如果皇子们出城,只有三分之二的路程可以骑马,其他三分之一的路程要下马穿着麻鞋背着包袱步行。

不仅如此,朱棡和太子朱标、秦王朱樉、燕王朱棣等皇子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大本堂读书练字,有时候朱元璋还会亲自考校。

经过朱元璋严苛的文武训练,待朱棡长大,他已经是个文武全才的皇子。史载:

(朱棡)眉目修耸,美须髯,顾盼有威容,多智数。

意思是,朱棡眉清目秀,身材修长,不仅聪慧,还很机智,很有威仪。

从朱棡的成长经历来看,他虽然贵为帝王之子,但从小过得并不轻松,这种不轻松的磨炼,让朱棡受益匪浅。

二、皇子半路鞭厨师,太子途径劝三弟

洪武六年,朱棡15岁,朱元璋挑选开国名将谢成(后封永平侯)的女儿谢氏为晋王妃,当年朱棡迎娶谢氏。洪武八年,晋王妃谢氏生下长子朱济熺,这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据记载,朱济熺颇受朱元璋的喜爱。

洪武十一年十月,朱棡带着妻子和儿子离开南京,到太原就藩。

对于朱棡来说,他作为朱元璋的儿子,镇守太原将是他自己乃至后代的终极使命。

按照朱元璋的规划,西安、太原、北平、大同、大宁、宣府等九座城池濒临蒙古前沿,这九大藩王拥有三个护卫军权,镇守边塞,当时称为“九大塞外”。朱棡作为朱元璋的第三子,镇守太原,和秦、燕二王横向连接,十分要紧。

朱棡临行前,朱元璋将朱棡叫到跟前,交给他一块玉珏留作纪念,并反复叮嘱他太原的重要性,要他善待百姓,做大明朝的柱石。出发当天,太子朱标亲自为三弟朱棡送行,兄弟俩长亭把酒,泪湿沾巾。

对于朱标来说,弟弟去太原屏藩,是为自己守护疆土。

对于朱棡来说,他此番赴晋,仿佛游子离家,若无圣旨召唤,他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父兄。

让朱元璋和朱标没想到的是,朱棡还没到太原,就惹出一件事来。《明史·朱棡传》记载:

十一年就籓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

意思是,朱棡在半路上,用鞭子抽打了给自己做饭的厨师。这个事情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后,朱元璋大怒,快马加鞭送来谕旨,将朱棡好好教育了一番,朱元璋说:“我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谁犯了错,我都没有姑息。唯独给我做饭的厨师徐兴祖,他侍奉我23年,我从来没有折辱过他。因为怨恨不在大小,就怕得罪小人。”

朱元璋教育朱棡的这句话,很接地气,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掏心窝子的经验,但是,这并没有对朱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接下来,朱棡更加跋扈。《明史》记载:

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棡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意思是,朱棡在太原期间,性格骄纵跋扈,多行不法之事。甚至有人状告朱棡有异谋,朱元璋大怒,要问罪于朱棡,好在太子朱标极力帮三弟说话,朱棡这才免罪。

从这段记载来看,朱棡脱离朱元璋的管束之后,有些“放飞自我”,好在他大哥朱标一直罩着他。

不过,朱棡的表现在洪武二十四年之后,有了较大的转变,史载:

二十四年,太子巡陕西归,棡随来朝,敕归籓。自是折节,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有迁都西安的想法,派太子朱标亲自到西安巡视。朱标归来后,特地路过太原,将三弟朱棡一同带回了南京。经过朱标的一路劝导和教育,朱棡从此改过自新。接下来,朱棡对身边的官属都礼贤下士,很快就获得了好名声。

当时,徐达、李文忠等将领已经去世,朱元璋对边防军务非常重视,让诸位藩王熟悉军中事务。《明史》云:

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

这段记载尤为重要,说明在诸位藩王中,朱元璋尤其重视朱棡和朱棣。朱元璋多次命朱棡带兵出塞、筑城和屯田。朱棡奉朱元璋之命,在塞外先后修筑防御性城池十余座,还圈定了许多草场,为大明喂养战马。

朱棡的表现,让朱元璋看出他是一位有作为的藩王,因此,朱元璋先后将冯胜、傅友德等大将调往陕西,接受朱棡的节制。朱元璋的这种调派,在接下来处置“蓝玉案”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洪武丧子杀功臣,晋王铁腕诛蓝玉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去世,这让一向镇定的朱元璋有些无措。朱元璋经过5个月的思考,最终还是决定将皇位留在长子一脉,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考虑到皇太孙资历尚浅,接下来,朱元璋开始为孙子清理障碍,“蓝玉案”就此爆发。

笔者此前曾写过一篇关于蓝玉的长文,我认为,蓝玉案之所以会爆发,一方面是蓝玉骄纵跋扈,咎由自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标之死,朱允炆无法驾驭蓝玉这种骁将。而且,后一种因素占得比重更大。

然而,蓝玉从洪武中期开始崛起,曾两次作为北伐主帅,麾下亲信众多,在军中也素有威望,朱元璋要想清理蓝玉,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布局,在这些布局中,晋王朱棡就是最关键的一环。

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当时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率先告发蓝玉意图谋反,随后,蓝玉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等党羽很快被抓。

大家也许会有疑惑,蓝玉和胡惟庸不同,蓝玉和他麾下的党羽都是战功赫赫的武将,为什么他们被抓的时候连一点响动都没有?给大家看三段史料:

第一,《明史·冯胜传》记载:

“皇太孙立,加(冯胜)太子太师,偕颍国公友德练军山西、河南,”

第二,《明史·曹兴传》记载:

“(洪武二十五年,曹兴)理军务山西,从北征有功。”

第三,《明史·王弼传》记载:

“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述文献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洪武二十五年,蓝玉案爆发的前夕,包括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等洪武末期的悍将都被调往山西了。

大家只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朱元璋在布局杀蓝玉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大将调往山西?第二,山西是谁的地盘?

想通这两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朱元璋为何能轻易处置蓝玉,却不怕蓝玉党羽反弹了。

因为晋王朱棡在山西,而冯胜、傅友德常年在朱棡麾下,他们俩又比蓝玉的资历老,能镇得住军中将领。至于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他们是蓝玉的党羽,朱元璋是借朱棡之手来看住这二位。

不仅如此,在蓝玉案爆发的同时,朱棡还以迅雷之势诛杀了会宁候张温、安庆侯仇正、徽先伯桑敬等人;就连他的岳父谢成也被朱棡设计擒获。蓝玉麾下的普通军官,也被朱棡锁拿无数。

所以说,虽然《明史·蓝玉传》中没有记载朱棡半个字,我们通读《明史》会发现,在朱元璋的布局中,朱棡是重要一环。虽然蓝玉不是朱棡亲自诛杀的,但他在诛杀蓝玉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明史·朱棡传》中才会有一句:

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王(指朱棡),军中事大者方以闻。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被人毒杀而死,朱元璋对朱棡则更加倚重。此时朱棡身为朱元璋最年长的儿子,他身居山西(明朝北方赋税第一省),又有权柄在手,连朱棣也被三哥压制。史载“其节制沿边军马,或迳对燕有监视意。”

朱棡麾下卫所的兵马经常跑到燕王朱棣的地盘,不仅欺负燕王的兵马,还对燕王进行监视。有一次,朱棡麾下的千户竟然抢了朱棣属下的果园,朱棣得知后,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说,若不是朱棡提前去世,以朱棡的彪悍性格和强劲实力在旁,朱棣未必敢造反。

当然,若朱棡不提前去世,建文帝可能优先选择朱棡做削藩的对象了。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生病,朱元璋不惜从京城派太医驰赴太原,但依旧没能治好朱棡,当年三月三十日,朱棡病逝,年仅41岁。朱元璋伤心欲绝,《明太祖实录》记载“至是以疾薨,上哀恸,辍朝三日,谥‘恭’”。

当时朱元璋已经71岁高龄,再也承受不了丧子之痛,两个月后,朱元璋驾崩,父子俩去世的时间仅隔58天。

四、燕王即位换天地,朱棡死后掀波澜

朱棡去世后,朱棣变成了朱元璋诸位皇子最年长者。因此,朱元璋在临终前给燕王朱棣下过一道圣旨:

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你二哥、三哥都死了,你是年龄最长的皇子,接下来,攘外安内都靠你了,希望你率领诸位藩王,做大明朝永远的柱石。

这是朱元璋驾崩前对朱棣最后的期望。然而,一年之后,当面对建文帝激进的削藩政策时,朱棣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他起兵靖难。当然,朱棣起兵,有被逼的成分。经过四年的叔侄内战,朱棣最终取胜,入主南京,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登基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对建文帝和大哥朱标进行了一系列的诋毁,他拒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也废除了朱标“孝康皇帝”的尊号。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甚至将大哥朱标说成是一位懦弱无能、不得父亲喜爱的太子。

不仅如此,对于三哥朱棡,朱棣也没有留情。在永乐年间成书的《奉天靖难记》中,这样说朱棡:

由是太子与晋王深相结,交构媒孽。晋王又厚结近戚,以为己声誉,日夜搜求上(朱棣)国中细故,专欲倾上(朱棣),然卒无所得。

意思是说,朱棡和太子勾结,沽名钓誉。为了扳倒朱棣,他们俩经常派人秘密搜集朱棣的罪证,最终无功而返。

在朱棣的说法里,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三个朱棡的人品都有问题,只有自己是父皇比较认可的儿子。

朱棣对朱棡的诋毁,实际上是起了作用的。清朝编纂《明史》的时候,就曾借鉴了《明太宗实录》中的一段记载,云:

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

意思是说,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命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率军共同征讨北元名将乃尔不花,结果晋王朱棡畏战不前,燕王朱棣率大军进抵迤都,大获全胜。

这段记载颇有贬低朱棡,褒扬朱棣的意思。试想,以朱棡的领兵能力以及彪悍的性格,他又怎么会怯战呢?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棡去世后,晋王家族还有更大的波澜。上文提到过,朱棡的长子朱济熺乃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从小被封为晋王世子,朱棡去世后,朱元璋钦封世子朱济熺袭承晋王爵位。然而,朱棡的第三子朱济熿也蠢蠢欲动,他想取代大哥的位置。

于是,朱济熿几次上书给朱棣,恳请入京面见朱棣。朱棣也正好想打压晋王一脉,在得知朱济熿的意图之后,两人一拍即合。接下来,朱济熿公开上奏,说大哥朱济熺对朱棣篡位十分不满,意图起兵夺嫡。朱棣借故削减晋王兵权,褫夺朱济熺的晋王爵位,让他去为父亲朱棡守陵,然后让朱济熿袭封晋王。《明史·朱济熺传》记载:

永乐十二年为弟济熿诬构,废守恭王坟园。

注意“诬构”这两个字。实际上,朱棣登基不久,便开始削藩,晋王一脉便是打击的对象。以朱济熺的实力,别说他没有夺嫡之心,就算他想夺嫡,凭他手里的那三个卫的兵马,能走到南京就不错了。

朱棣在废除朱济熺的诏书上说道:

“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

朱棣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侄子,你想谋逆,是自绝于祖宗,我要不是看在和你爹是亲兄弟的份上,我早就杀你了。

实际上,朱棣登基后,但凡威胁到他皇位的人,他从来不留情。若朱济熺真的有谋逆之心,朱棣焉能留他?

朱棣之所以要这么折腾朱济熺,就是要继续削弱晋王一脉。虽然晋王爵位在宣德年间又重新回到朱济熺的儿子身上(这也能证明朱济熺被诬陷),但晋王这一支的后裔从此一蹶不振,再未起到真正屏藩太原的作用。

纵观晋王朱棡的一生,他童年受到严苛的教育,青年赴晋为藩,壮年领兵屯田,压制朱棣,参与诛杀蓝玉。在朱元璋心目中,晋王应该是一位合格的藩王。

然而,朱棣登基之后,诋毁兄长,晋王一脉迅速凋零。部分史料中给朱棡塑造一个狂傲无能,心狠手辣的形象,仔细读《明史》会发现,真正的朱棡绝非如此。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笔者对朱棣的文治武功十分认可,然而,朱棣对亲情的处理态度,远没有前者能拿得出手。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秦王 是怎么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