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什么意思啊_狗血什么意思 狗血的含义

2024-04-18 11:15:59 综合百科 投稿:LE
最佳答案1、狗血意思指胡扯,夸张,不可思议。所谓狗血,就是电视剧中被不断翻拍模仿的剧情,来形容那些经常出现的类似剧情,拙劣的模仿,或很夸张很假的表演。2、由于香港捉鬼题材影视剧的流行,使得狗血的效用得到反复的大量的不厌其烦的宣传,最终已经成为了广大观众眼中居家旅行

狗血什么意思 狗血的含义

1

1、狗血意思指胡扯,夸张,不可思议。所谓狗血,就是电视剧中被不断翻拍模仿的剧情,来形容那些经常出现的类似剧情,拙劣的模仿,或很夸张很假的表演。

2、由于香港捉鬼题材影视剧的流行,使得狗血的效用得到反复的大量的不厌其烦的宣传,最终已经成为了广大观众眼中居家旅行、驱邪避凶、必备良品。

3、女扮男装被识破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帽子被打掉,掉进水中,碰到胸部,换衣服被看到。

4、一般坏蛋用刀枪对着主角时不是废话就是愣神儿,坏蛋头子第一次都死不透...总要垂死挣扎一下,非要再被砍一刀再死。

9102年的狗血剧,已经不是魔幻台词这么简单了

2

这段时间,刘诗诗和佟大为主演的

都市情感剧遭到了观众的疯狂diss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

浑身是嘴,都不知道这槽从哪儿吐起

为啥呢?除了感人的画质和服装外

主人公的三角式恋爱和结局

跳河、车祸、闺密反目等情节

也纷纷让人惊呼:都9102年了

居然还能被电视剧泼满一脸「狗血」?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一直以来

我们吐槽剧情或者故事情节时

都是用「狗血」来形容呢

鸡血、鸭血、猪血就不值得拥有姓名吗?

狗血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狗的血

这玩意作用相当之大

可以说是从古用到今

堪称居家旅行、驱鬼除妖必备之良物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

马知府道:必然是个妖人!

教去取些法物,来牢子、节级将李逵捆翻

驱下厅前草地里

一个虞候掇一盆狗血没头一淋

还有上世纪90年代,港台影视业鼎盛时期

经常拍摄灵异类捉鬼的作品

比如林正英系列,几乎都逃不开「狗血」梗

驱魔、除妖、收僵尸,哪里需要洒哪里

以至于后来根本不用铺垫

一到类似的场面大伙就知道了:

好的,「狗血」是时候出场辽

又来?没有点新花样啊?

/有啊,还有糯米/

之后「狗血」也被沿用下来

意指影视剧等作品中的情节

被不断翻拍模仿后太过于烂俗老套

看见开头就知道结尾

有些时候别说剧情走向了

男女主啥时该干啥事

观众们甚至比编剧都清楚

当然了,烂俗的故事情节

只是「狗血」作品的一部分

TA们之所以被打上狗血标签

还有演员、编剧们贡献出的

过度的、特意的煽情表演和剧情

在旧梨园行,就有类似的讲究

人们以「炉火纯青」为理想境界

不足谓之「瘟」,过火叫作「洒狗血」

就是讲演员表演时

不讲分寸、乱卖、造作

以至于做派失却了本真实在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狗血」 也是谐音梗来的

而被谐音的词儿就是:shit

国人使用中逐渐演变成的 「够shit」

因为谐音演变成了「狗血」

简单来说,就是「屎」到没眼看

我们上面说的道士们用的狗血

其实也有这个意思

上来先不管逻辑、道理

热热闹闹地耍上一阵,狗血洒一地

吃瓜群众看看热闹就得了

至于效果嘛,还要啥自行车?

比如古装剧,武打剧少不了的桥段

坏蛋暴揍主角一番之后

明明可以一击致命,非要在这时候停下手来

不是废话就是愣神儿

然后被赶来的救兵或觉醒的主角反杀

/反派死于话多的经典案例/

女扮男装,永远不会被看出来

被识破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帽子被打掉,发簪被拔下

掉进水中,换衣服被看到

英雄死了,女主一滴伤心的泪水

刚好掉到英雄嘴角

英雄原地复活的戏码是必须的

反正主角光环在,咋都打不死

不像路人甲乙丙,一刀砍腿上都能凉凉

那些砍头的刽子手

更是从没完成过自己的工作

阻止他们的,不是「刀下留人」

就是不知哪飞出来的飞镖、暗箭……

让观众跟着操碎了心

/反正这刀是永远落不下来的/

另外,总有一些角色在打算做完这次

就不干了的情况下死掉

一旦哪个角色妻子怀了娃、生了娃

或者给人看爱人家人的皂片

再或者,突然得到了一个回眸特写

基本就是要领盒饭的节奏……

/吐血了……/

别以为只有古装剧穿越剧狗血

现代剧狗血起来更可怕,比如:

伦理剧——豪门、三角恋、车祸

埋尸、杀人、复仇是标配

青春片——出国、堕胎、情未了

虐恋片——车祸、癌症、治不好

男二女二一定有个是恶魔渣渣

男女主一个是霸道总裁,一个是贫穷小妹

确定关系后,由于各种爱恨情仇

一定有一个会远走or出国

修仙大剧也很厉害

男主从无名小卒一路升级打怪

中间收获四海八荒各路美女投怀送抱

最后宇宙称王,灭霸算个啥

台词也是毫无意外

「凶手是谁?」「杀我的凶手是...」(凉了)

「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最后都说了)

「别杀我,别杀我」(一定会死)

「你杀了我吧」(死不了)

最经典的还得属琼瑶的「爱情至上」大作

吵架永远少不了「你听我解释」「我不听我不听」

在男男女女的世界里,爱情胜过宇宙毁灭

「你失去的只是腿,紫菱失去的可是她的爱情啊?」

「好想穿越到未来,把熨斗带回来

熨平你紧皱的眉头」

另外,抗战神剧们在

狗血沙雕里程碑上一定有姓名

比如未卜先知的

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还有武侠剧里穿越来的

经常看着看着头都要笑掉了

不过,吐槽完这些神剧的文字君

不禁也开始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越来越多的大剧带来的不是喜爱和思考

而是满满的尴尬和笑料了?

越来越多的制作为了增加集数

大量堆砌无用台词

比起拖沓的剧情,辣眼睛的滤镜

现在年轻人追剧的理由更多是靠

喜欢的演员、死磕的cp、热梗的追捧

很多时候比起剧集本身

经常是热搜一个一个地上

沙雕狗血梗一个一个地出

但是本身表达了啥,演了啥?

你别说,还真没记住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其实,大伙往往在吐槽

狗血、沙雕、没逻辑之余

还是对于好作品有着不少的期待和憧憬

还是那句话:希望影视剧的

制作方和演员们以后

能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今天大伙还愿意骂一骂

等哪天真的失望透顶

连甩都不甩你的时候

别说洒狗血,啥「血」都不管用啦!

盯着这个字越看越陌生,是你的大脑又在捣鬼

3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进入正题之前,先来听一个细思恐极的故事。

有一个女研究生,回家后盯着自己的父母看了很久。

她突然大声呵斥道:“你们为什么要伪装成我的父母?”这一问,让她的父母不知所措。

不光如此,这位女学生感到自己身边所有的人与物都被替换了。

于是她惊恐地认为现代科技已经强大到能将所有的事物复刻了,整个人处于崩溃状态。

别单纯以为这只是某个悬疑电影的狗血开头。其实在临床中,就有一种类似的病,叫做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ndrome)。

这种疾病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被替换了。就算他们十分熟悉地辨别对方的长相特征,但却认为其是替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患者对于同一个人可能有一份份“独立记忆的文档”。这导致他们无法提取和连接原本是连续的记忆。

每当最熟悉的亲人进入视野时,他们的大脑里就会重新创造一份新的记忆。甚至有的还会想象自己也同样被替身所取代了。

而患者这“突然陌生”的指控,对至爱的亲人来说是多么沉痛的打击!所幸在现实生活中,替身综合症尚属罕见。

但我们生活中却不乏这样“突然的陌生”的体验。比如当你长时间看同一个字时,会越看越陌生,甚至会忘记它是什么了。

不信你盯着下面这个“语”字看上一到两分钟,或是写上几十遍。

然后请闭上眼睛,大声地读出它的拼音?又或者重新拿白纸写这个字,你会不会写多几下都觉得不像。

不光是这个字,几乎所有的字看久了都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感觉。甚至很多时候,你明明舌头都到嘴边了,硬是吐不出它的读音。

当然也不只是汉字,英语等其他语言的使用者也不例外。那么,这是不是你的大脑出现问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说不定此时你的大脑正在幸灾乐祸呢。

早在1960 年, Lambert和Jakobovits首次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 (Semantic Satiation)。

所谓饱和一词的概念来自于老鼠迷宫的研究。当老鼠走T型迷宫时,会出现一个稳定有趣的现象:每当老鼠选择一条路后, 下次就会自发地选择另一条,从而出现两条路交替选择的情况。

研究者认为同一种刺激或情景重复加工会使老鼠产生厌倦,因而称之为饱和。

而类似的饱和现象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也就是说,如果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也会感到厌恶,从而产生神经疲倦。

想象一下,当你让日理万机的大脑连续在同一个地方战斗,它是会感到疲惫的。

于是,本该好好工作的大脑便闹起了别扭,还会用短暂的“罢工”来抗议。这会导致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性缺失。

换个角度看,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这时不光是语言,就连熟人的照片、熟悉的场景等等,看久了都有可能会突然变得陌生。

你可以聚焦在中间闪烁的绿点,大约10秒后,便会看到排列在假想的等边三角形的角落处的一个,两个或所有三个静态黄点消失,然后重新出现。

而在语言文字加工中的厌恶视为“语义饱和”。此外,语义饱和的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最早研究者认为饱和的过程是出现在语义加工阶段的假说。 即是我们能够清晰的识别出一个字的字音、字形及含义的阶段。

然而,它并没有完全被大家所认可。 反对者提出前语义(知觉)加工阶段假说。即是我们识别出字音字形但是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个字的含义的时候,因而又被称为是知觉阶段。

到了2010年又有科学家认为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连接阶段,并提出了知觉表征-语义联接假说。

这些假说听上去很抽象,但其实不难理解。让我们以上文提到的具体的字“语”来进行解说。

首先第一阶段是前语义加工阶段,即是我们能从字形辨认出它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yǔ】和【 yù】。

而第二个语义加工阶段:当我们读【 yǔ】时它指代的是话或是代替语言的动作,比如手语等。当我们读作【 yù】时,则是告诉的意思,比如“不以语人”。

当我们从不同的读音到理解到的含义存在一个连接阶段,即是知觉表征-语义连接阶段。

目前关注该领域的学者普遍支持语义饱和是发生在知觉表征-语义连接阶段,但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本身没有语音,且有其他多音字。所以汉字在识别过程中应是多依赖于字形-语义的过程。

当汉字达到饱和状态时,不仅仅感觉语义丢失,还会觉得所观察的汉字解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下子想不起怎么读,还会觉得越写越觉得不对劲。

不同字形结构的汉字发生饱和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发生饱和,如“衡”“辨”,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而独立结构的字,如“司”“马”“直”等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发生饱和。

真、具、直中间到底是几横,更多被视为曼德拉效应,即是大家出现集体记忆错乱

与语义饱和类似地,还有一种叫做不相识综合症。也是说,一个人已经见过某物很多次了,但他感觉不熟悉。

例如人们可以想象,当你走进自己的房间时感觉好像之前从来没有来过一样。尽管你确定那是你的房间并且之前确实来过。

只不过,这种不相识症发生的概率要远比语义饱和的概率要低得多。

与之相比,常被认为语义饱和的相反情况Déjà vu(既视感),则更常发生在我们身上。

所谓的Déjà vu就是指有时我们会对某一场景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且这种感觉可以被视为是“对某一事物无法抗拒的熟悉感”,

就好比明明你从来没有到达过某个地方,但当你第一次去的时候却觉得异常熟悉。又或者你从来没见过这个人,却觉得他好像认识很久了。

但其实你压根不熟悉这些事物或场景,但好像是在回忆里出现过。它具体的情境还可描述为“已经听过,已经想过,已经尝过,已经梦到过,已经读过……”等等。

据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一生中都至少经历过一次似曾相识。

甚至有些人一生中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现象。

还有研究表明,似曾相识现象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比如很多人年轻时对自己的爱人一见钟情时,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就降低了。

那么,这样奇怪却又美好的感觉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自该现象被发现以来,吸引了一批批科学家前去研究。

然而,因为它大多是毫无征兆地突发,并且发生时间十分短暂。所以研究幻觉记忆是相当困难的,只能依赖当事人描述和回忆,

而光凭当事人主观的感受,会产生很多对研究产生干扰的夸张或虚假信息。迄今为止,已经有几十种理论来试图解释这个现象了。

左侧大脑半球的侧面,从侧面看。(顶叶以橙色显示)

这当中,也有理论是认为跟大脑闹别扭脱不了干系的。

比如有一种理论是认为大脑中长期和短期回路之间出现某种故障。

这导致初次接触到的新信息直接进入长期记忆,所以我们可能会觉得正在经历过去的事情。

还有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这也可能与顶叶皮层有关。顶叶皮层是大脑中产生这种熟悉感的区域。它可以在不触发与记忆相关的其他区域的情况下被激活。

不过研究者还没能很好地解释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熟悉。

或许像一见钟情、似曾相识这样美好的体验能被科学解释后,就缺少了浪漫的想象空间了吧。所以,我们机智的大脑也不想轻易让我们洞察其中的奥秘。

又或许当这些“突然的熟悉”发生时,就像上文“突然的陌生”那样,大脑正在一旁打盹、幸灾乐祸。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或许某天当你坐在街边的小店认真看书时,不经意抬头就看到了那个似曾相识的人,这时心跳加速的你还会计较自己突然不认识书里的字了吗?

*参考资料

Semantic satiation.Wikipedia.on 14 July 2019, at 03:29 (UTC).

STRANGE CASES MAY 22, 2015 This Man Thought His Family Was Replaced by Evil Clones By Melissa Dahl

Déjà vu.Wikipedia.on 31 July 2019, at 07:12 (UTC).

Science Is Getting Closer to Explaining The Mystery of Déjà Vu LINDSAY DODGSON, BUSINESS INSIDER 16 DEC 2017

细思极恐!为何长时间看同一个字会越看越陌生?作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袁杰 科学大院 2016-12-26

贾建荣,张德玄.语义饱和现象及其认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4):615-625

宋剑秀,徐英哲.“似曾相识”现象的心理学简析[J].学理论,2015(02):33-34.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什么意思 含义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