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河海大学环境工程)

2024-04-04 00:37:55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环境学院。学制四年。我国著名环境水力学创始人之一张书农先生于1978年创建了环境水利科学研究所。1986年成立环境工程系,并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993年取得了环境工程硕士授予权、1998年取得了环境工程博士授予权、2000年建立环境科学与

河海大学环境工程

1

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环境学院。学制四年。我国著名环境水力学创始人之一张书农先生于1978年创建了环境水利科学研究所。1986年成立环境工程系,并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993年取得了环境工程硕士授予权、1998年取得了环境工程博士授予权、2000年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城市和城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

  河海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环境学院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支部建设为根本、以党中央决策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打造人才高地、提升科研水平、培养一流人才,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需求。

  强化党建引领,增强组织活力。2018年以来,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稳扎稳打,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学院党委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项学习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开展巡察工作,认真撰写自查报告、详细制定整改台账,逐条完成整改措施。按照“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近几年,学院党委扎实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性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三会一课”、党建培训和品牌建设的工作质量,并积极参与学校“对标争先”“提质增效”“党建品牌”三大建设计划。近四年来,学院共获“挑战杯”江苏省红色专项赛特等奖1项、“挑战杯”江苏省竞赛二等奖1项、省级高校网络教育优秀微课二等奖项1项、校级微党课优秀1项。成功申报江苏省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党建课题结题1项,校级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2个、标杆院系1个、“强基创优”建设计划4项。

  提高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需求。环境院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需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依托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等高水平团队的综合优势,强化与农田污染防控、环境材料交叉融合,创建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成果,为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产学研方面,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河湖水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的污染防控、黑臭河道整治、城乡饮用水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咨询规模过亿;与多家单位协作开发多项污废水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应用于全国64家单位,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一等奖;与六合区人民政府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党员教师还纷纷发挥智库作用,担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制订江苏省地方标准各种《导则》和全国河湖长制培训并主编系列教材,培训技术骨干超5000人。

  铸师德扬师风、培养一流师资。学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筑牢师资队伍根本基石。严格贯彻《河海大学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强调师德失范零行为;在教师资格认定、人才计划选拔、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中突出师德考评的首位度;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特色型教育活动,推动形成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好氛围;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志愿服务、组建疫情防控党员干部突击队,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效应;组建师生党员支部、师生党支部共建群,将党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探索科研育人新路径,通过“筑牢课程思政”“创新实践途径”“根植支部阵地”三项行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层次人才;以党员为表率,引导和激励教师崇尚师德,弘扬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中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学院近五年新增的国家教学名师、江苏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河海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均为党员教师,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传承先进文化、践行绿水青山。环境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革命传统文化等宣传教育开展各项工作。与江苏靖江“东线第一帆”纪念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师生赴井冈山、延安、古田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赴上海浦东、安徽小岗村等改革开放先锋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策划“红色故事我来讲”、“一月一书”红色理论读书月等主题活动,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素基因。学院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深入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持续开展江苏省“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行”,赴长江、黄河流域进行环保河长制宣传等活动,提高社会大众生态文明观。学院还主办生态文明乐水行、“E家之谈”环保科普讲座、“韩博士社区环保科技讲堂”“垃圾分类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10余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10个,被凤凰网、未来网等多家媒体报道50余次,社会影响反应较好,用实际行动融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去。(通讯员:河海大学 张春平)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课题组在微塑料污染成因及环境行为方向研究取得新进展

3

  微塑料的产生、去除、归趋及毒理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近日,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白雪教授课题组针对污水处理厂和滨海潮滩围垦工程中微塑料污染成因及环境行为方向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污水处理厂是微塑料向自然环境释放的重要枢纽,而不同处理工艺(预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中微塑料的产生过程和去除效率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在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中存在多种次级微塑料产生机制:1)微生物分泌的生物酶和生物膜代谢产物可能促进微生物载体材料的水解,导致内源性微塑料在剪切力作用下释放;2)污水泵送、消毒和污泥热水解处理过程中,微塑料可通过机械、紫外线、臭氧和热降解过程形成亚微米级次级微塑料;3)污泥热干燥和石灰稳定等过程会导致微塑料的碎裂,增加微塑料的比表面积和数量。而污水处理厂主要通过粘附、沉淀和过滤去除微塑料,平均去除率小于90%,去除效率受处理工艺和微塑料自身性质的影响。研究指出目前所广泛应用的污泥处理技术可能导致微塑料的进一步破碎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白雪教授课题组以主动施用于滨海潮滩环境的塑料源——围垦土工布为研究对象,将实地调研和实验室模拟相结合,探究其在自然条件下的老化降解机制和迁移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采集自滨海围垦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土工布表面高度风化,其羰基指数达0.70 - 0.93。为探明其老化降解机制,模拟试验重点关注土工布的光老化过程,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诱导了土工布光氧化反应的发生,使得土工布能够持续向环境中释放纳米级塑料纤维。在此基础上,根据太阳辐照度的转换,估算受紫外线作用下全球沿海垦区PET土工布纤维的年排放量约为24 - 79万吨。与此同时,由于滨海潮滩可视为陆源微塑料入海的直接途径,研究着眼于滨海围垦土工布的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并评估其环境风险。研究表明,沿海围垦区存在高密度的微塑料,研究区域的微塑料载荷估算结果约为20.67 ± 8.06 吨。由条件破碎模型结果可知,滨海土壤微塑料的风化和分布特征具有空间异质性。而研究区域由土工布风化产生的微塑料年入海通量估算结果约为2465.52 ± 960.77 吨。综上可知,工程土工布是滨海潮滩围垦区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应加大有关废弃物管理处置力度。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培养了一批致力于探究微塑料污染成因及环境行为的青年研究者,相关深入研究正有序开展。(通讯员:河海大学张春平)

WwW.BaiKeZhishi.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