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和袋鼠都是有袋类动物吗_你为什么喜欢袋鼠和考拉

2024-03-28 06:42:25 综合百科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1、考拉简介:考拉又称树袋熊,是澳洲特有的一种有袋类动物,全世界仅分布在澳洲的东部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地区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树林中。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考拉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

考拉和袋鼠都是有袋类动物吗

1

1、考拉简介:考拉又称树袋熊,是澳洲特有的一种有袋类动物,全世界仅分布在澳洲的东部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地区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树林中。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考拉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1798年一位探险家在澳洲布鲁山脉首次发现树袋熊,在19世纪初遭到捕杀、贩卖出口,数量由百万只锐减至一千多只,澳洲政府当即立法保护。

2、袋鼠简介: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袋鼠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袋鼠图常作为澳大利亚国家的标识,如绿色三角形袋鼠用来代表澳大利亚制造。

除了袋鼠和考拉这样的明星之外,有袋类还存在许多相貌各异的物种

2

现存的哺乳纲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原兽亚纲和兽亚纲,其中兽亚纲又分为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

原兽亚纲是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以鸭嘴兽和针鼹为代表;真兽下纲是数量最多的,猫狗牛羊和人类都是真兽下纲的成员;而后兽下纲则是比真兽下纲古老、比原兽亚纲更“先进”的一类,代表动物就是各种有袋类。

有袋类动物有很多种,其中有些明星物种大家都很熟悉:袋鼠、袋熊、树袋熊(考拉)、蜜袋鼯等,还有近几年极受欢迎的网红短尾矮袋鼠,甚至还有已经灭绝的袋狼(塔斯马尼亚虎)都很出名。

今天我挑选了7种不太出名但是相貌各有特色的有袋类动物为大家讲解。

红大袋鼠Macropus rufus

1.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

袋獾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外号,叫做塔斯马尼亚恶魔(Tasmanian Devil)。

名字里带獾的大都比较不好惹,虽然体型不算很大,但脾气通常都很暴躁。例如著名的“平头哥”蜜獾、金刚狼的原型狼獾,都是动物界的暴躁老哥,滚刀肉一般的存在,相当不好惹。

袋獾的脾气也不好,而且肌肉发达,脑子一根筋,能够发出刺耳的叫声,我们看到的袋獾影像资料画面很多都是这家伙龇牙咧嘴一副找架打的样子,岁月静好的画面比较少,例如下图。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

2.袋食蚁兽Myrmecobius fasciatus

袋食蚁兽的外表其实跟传统的食蚁兽并不怎么像,但相貌也算很有特色了,身上有黑白色的条纹,身体大部分呈灰褐色,吻部细长。

袋食蚁兽的主食是白蚁,白蚁很小,所以袋食蚁兽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找吃的,看上去非常匆忙。

与食蚁兽相同的是,袋食蚁兽也有发达的颌下腺和细长的舌头,可以一次性黏住很多白蚁送进口中,这也是几乎所有食蚁动物的共同特征,属于趋同演化。

袋食蚁兽Myrmecobius fasciatus

3.东袋鼬Dasyurus viverrinus

袋鼬的相貌与鼠类更为相似,体型与家猫相当,但却是更凶猛的、以肉类为主的杂食动物,可以猎杀比自己体型更大的动物,甚至敢去跟袋獾抢食物(有时候会自身难保)。

平心而论,只看外表的话东袋鼬还是蛮可爱的,大眼睛和大耳朵看上去很机灵,身上还有白色斑点。东袋鼬目前是濒危(EN)物种,此前一度在人类视线中消失,导致人们以为它已经灭绝了,但后来又发现了野生种群,并加以保护。

东袋鼬Dasyurus viverrinus

4.利氏袋鼯Gymnobelideus leadbeateri

关于蜜袋鼯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这是一种现如今在宠物界也比较受欢迎的异宠,特点是会滑翔。所以我们今天不说蜜袋鼯,说说其他袋鼯,比如利氏袋鼯。

同属于袋鼯科,利氏袋鼯的相貌跟蜜袋鼯比较相近,但颜色略有不同,看上去更低调一些,而不是蜜袋鼯清晰分明的黑白灰三色。

利氏袋鼯的身体两侧也没有翼膜,所以不能滑翔,但是很擅长在树木之间跳跃。

利氏袋鼯Gymnobelideus leadbeateri

5.苏岛袋猫Ailurops ursinus

苏岛袋猫全称为苏拉威西岛袋猫,虽然叫袋猫,但却是袋貂科的,长得也并不像猫,反而更像熊,所以它的英文名字直译是“苏拉威西熊袋貂”,蛮恰当的。

苏岛袋猫的眼睛很圆,耳朵很小,还有两条浅色的眉毛,看上去像是郁郁不得志但是眉宇间充满了不甘、愤懑和想要再度卷土重来的中年反派。

苏岛袋猫是树栖动物,生存地也正在经受着威胁,目前为易危(VU)物种。

苏岛袋猫Ailurops ursinus

6.兔袋狸Macrotis lagotis

兔袋狸又叫兔耳袋狸,长相也比较怪异,像是跳鼠、鼩鼱和兔子的集合体,看上去不怎么厉害,弱里弱气的。

实际上也是如此,兔袋狸是夜行性的小型杂食动物,主要吃蠕虫、昆虫、蜘蛛、小型爬行动物、菌类、植物根茎、水果等食物,几乎不主动饮水,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水分。

一双大耳朵可以帮助兔袋狸在夜晚随时注意周围环境变化,从而及时发现食物或天敌。

兔袋狸Macrotis lagotis

7.帚尾袋貂Trichosurus vulpecula

帚尾袋貂在国内名气不大,但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是一种非常出名,并且让本地人十分痛恨的动物,地位等同于北美洲本地人眼中的浣熊,号称大洋洲土匪。

帚尾袋貂的英文名字是brushtail possum,直译过来是刷尾负鼠,当地人有时也省略一下直接称为possum。

帚尾袋貂非常适应人类社会,很擅长溜门撬锁偷东西,翻垃圾箱是家常便饭,还会半夜在居民屋顶打架。

偏偏澳大利亚还不允许私人对帚尾袋貂进行捕杀(新西兰不管),需要打电话喊正规机构来抓,抓完之后还要于24小时内将帚尾袋貂放归在抓捕地点半径50米范围内,自己去抓的话也一样要在一天之内释放,还是不能超过50米。

澳洲人民心里苦啊……

帚尾袋貂Trichosurus vulpecula

考拉并不只是外表可爱这么简单,它们身上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3

如果要问在世界范围内最能够代表我们中国的动物,那毫无疑问就是大熊猫了,它们早已在全球掀起大熊猫狂潮,征服了所有人的心,被誉为地球上最可爱的动物。

而要说能够代表澳大利亚的动物,那应该就是袋鼠、鸸鹋和考拉了。不过单从受欢迎程度来看的话,考拉明显要比袋鼠和鸸鹋的人气更高,出名也早一些,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凭借呆萌的外表和行为而全世界闻名了。

后来澳洲又有些其他小可爱成为网红,比如短尾矮袋鼠、蜜袋鼯等,但考拉仍然是澳大利亚网红动物界的老大哥,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考拉,并讲讲这种动物身上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老规矩,进入正题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考拉这种动物。

众所周知,考拉是它英文名字的音译,即Koala。这个词来源于悉尼古老的本土语言——达鲁格语(Dharug)中的“gula”一词,英国人根据发音将这个词翻译成“coola”和“koolah”,后来慢慢演变成了koala,也就是如今考拉的英文名字。

此外,考拉在我国台湾地区被翻译为“无尾熊”,在**科学界的正式中文名叫做树袋熊。从小到大我看到的很多科普类的书籍中,考拉这个名字出现得最多,也是普通老百姓们印象最深的名字,所以可能很多人不清楚考拉的中文正式名字其实是树袋熊。

为了帮大家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咱们就直接叫它树袋熊这个正式名了。

树袋熊的很多特点其实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比如它们不爱动、很懒散,最经典的形象就是坐在树杈上闭着眼睛困觉;还有就是树袋熊几乎不喝水,主食也只有桉树叶,过得基本上算是无欲无求的佛系生活。

其实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关于树袋熊的视频和段子出现,大家可能都见过这几个画面:

1.两只树袋熊宝宝打架,其中一只把另一只打下了树,掉下来的那只树袋熊宝宝坐在地面上大喊大叫,声音就像是在哭泣,非常委屈;

2.一只树袋熊坐在树枝上闭目养神,有人挠它的肚皮,树袋熊的耳朵扑棱扑棱乱晃;

3.树袋熊用人类的坐姿摊着腿坐在台阶上,一只手拿着苹果时不时往嘴里送,一副邻居老大爷的模样。

这些都是大家能见到的树袋熊形象,其实它们作为古老的后兽下纲动物,身上有着很多秘密,比如以下五个特点,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1.自带厚实坐垫

除了树懒和部分灵长动物之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习惯四肢着地的姿态,包括行走和休息时基本都是躯干与地面平行、四肢为支撑的。

既然说了是大多数,那就有例外,树袋熊就是一个例外,它在地面上行走时虽然也是四肢着地往前走,但平时它们最习惯的、保持时间最久的姿势却是屁股坐在树杈上的、躯干与地面接近垂直的坐姿。

这个姿势对于树袋熊来说是非常舒适的,屁股下面有座位,四肢也能抱着树干,哪怕是呼呼大睡都能保持姿势平稳。

为了适应这一姿势,树袋熊的尾骨消失,脊柱末端变得宽厚,并且附有软骨构成的骨垫,为树袋熊提供了厚实的坐垫,和沉稳的底盘。

2.脚趾对握结构

虽然我们一般都习惯把动物的前足称为“手”,比如猫咪揣小手,狗狗握手等,但严谨来说前肢末端就是前足,“手指”实际上也就是前足的脚趾。

对于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而言,脚趾的抓握能力很重要,大多数灵长动物的前足脚趾都是“1-4对握”状态,也就是一根拇指可以与其他四根指头形成对握。但也有例外,有些蜘蛛猴的拇指已经退化,其他四根指头呈钩状,可以在快速移动时迅速挂在树枝上。

但考拉这种慢吞吞的动物就不需要退化掉拇指了,甚至为了更有效、更有力地抓握树干,很多树栖有袋类动物都演化出了“双拇指”,也就是“2-3对握”状态。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下面这张图,能很清晰看到树袋熊的前脚趾对握分化。

顺带一提,树袋熊的后脚趾也比较特别,拇指变宽且没有指甲,第二趾与第三趾外部愈合,只在末端分出两根指甲,第四和第五趾为正常状态。

3.育儿袋位置

大家都知道树袋熊是有袋类动物,雌性树袋熊的育儿袋位置跟大部分有袋动物都不一样,距离泄殖孔非常近,跟袋熊类似。

这样的结构可以方便幼崽出生时能够更快从泄殖孔爬进育儿袋,一边进食母乳一边继续发育,提高幼崽成活率。

树袋熊幼崽在育儿袋内生活半年左右才会出袋,出袋后还会攀附在母亲身上几个月的时间,并跟随母亲学习爬树和觅食,将近一岁时才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顺便说一句,接近出袋状态或者刚出袋时的树袋熊幼崽会开始尝试母乳之外的其他食物,例如母亲半消化后排出的粪便,持续一个月左右,才会开始尝试进食树叶。

4.脑容量与智力

虽然树袋熊这么可爱这么呆萌,但我必须告诉大家,树袋熊是一种脑化指数极低的动物,脑重与整个体重的比例小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且大脑表面相当光滑。

成年树袋熊的平均体重约为10公斤,但是大脑的平均重量仅有19.2克,还没有一节5号电池重。

可能大家要问了,看上去树袋熊的脑袋挺大的啊,怎么脑子这么轻呢?

秘密在于树袋熊的颅腔。虽然外面看上树袋熊的头挺大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大脑只占整个颅腔的61%左右,且位于颅腔下半部分,剩下的都是脑脊液。

也就是说,树袋熊的脑瓜里接近一半都是水……

这种结构的成因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充足的脑脊液可以保护大脑,防止树袋熊从树上掉下来时摔坏大脑,起到减震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树袋熊的狭食性(几乎只进食桉树叶)和食物的低营养性不足以支持它们拥有更复杂的大脑。

5.野外个体自然死因

树袋熊的主食是桉树叶,但也可以进食一些其他树叶例如金合欢树叶、木麻黄树叶等。就算是桉树也不是所有种类都受树袋熊青睐,它们只喜欢特定的20~30种桉树叶子,这些桉树的共同点就是蛋白质和水分含量较高,纤维含量比较低。

但再怎么说树叶也是没什么营养且质地粗糙的食物,所以树袋熊才变得这么懒——没什么多余的能量供它挥霍。

而且由于桉树叶能提供的热量和营养很低,所以树袋熊每天都需要进食大量树叶,每天除了睡睡睡就是嚼嚼嚼。树袋熊不是啮齿动物,所以它们用来研磨食物的臼齿就会在长时间咀嚼中逐渐磨损。

野生的树袋熊年龄超过6岁,牙齿就已经开始明显磨损,咀嚼效率降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牙齿进一步磨损,大约13~15岁时牙齿会损耗到无法咀嚼食物,从而饿死。

这是大多数野生树袋熊个体自然状态下的死因,实际上能够给树袋熊带来威胁的因素还有不少:疫病、森林火灾、人为捕杀、寄生虫、大型蟒蛇、猛禽等。

但树袋熊目前已经受到了很完善的保护,是澳大利亚的明星物种。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是有 袋鼠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