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中央苏区县

2024-04-06 19:14:39 综合百科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根据相关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

什么叫做中央苏区县

1

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根据相关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中央苏区的创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2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

中央苏区以江西瑞金为中心,主要包括赣南和闽西两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4日至7日,**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在江西省宁冈县柏露村召开边界联席会议,决定由***、**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他们以当地党组织领导的原游击区斗争为基础,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胜利形势的迅速发展给予其他苏区斗争以引领鼓舞,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

1930年9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六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上,***讲到建立苏维埃根据地和设立临时革命政府的重要性时就说:以前“中央有过于机械的设想,以为中央政府一定要设在武汉,至少也要在长沙、南昌,而没有注意集中无产阶级领导的问题、统一指挥问题、统一法令与实现这一法令问题,殊不知这样是可以更兴奋苏维埃区域的群众,可以更影响全国的工农群众,这是建立临时中央政府主要的作用”。会议决定“中央政治局立即在苏维埃区域建立中央局”,“以统一各苏区之党的领导”。***、**领导下的赣南闽西根据地当时已成为全国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自然成为设立**中央苏区局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选地。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宣告成立以***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瑞金为首府。这块革命根据地就被习惯性称作“中央革命根据地”或“中央苏区”了。

1933年1月,**临时中央从上海迁至瑞金,与**苏区中央局合并组建新的**中央局,中央苏区进而成为**中央所在地和全国革命的中心。1933年春,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辖界包括今江西省的瑞金、会昌、雩都(即“于都”)、安远、信丰、寻邬(即“寻乌”)、兴国、宁都、广昌、石城、黎川,福建省的建宁、泰宁、宁化、清流、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归化等赣南、闽西广大地区,人口约300万。而在中央苏区的外围,还有环绕它开辟的游击区、半游击区,基本区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在中央苏区存在和发展期间,曾先后建立**江西、福建、粤赣、闽赣和赣南等5个省委及相应的省级苏维埃政府和军区。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同地方红军共8万余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扩充至约10万人,另有赤卫队、赤少队等群众武装约20万人。

***反动派对红军和苏区的发展壮大十分恐惧,不断调集重兵对各苏区和红军进行“围剿”作战。自1930年11月开始至1934年10月,其最主要的战争行动都是针对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先后进行了五次“围剿”作战。在***、**、***等领导下,中央红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具体形势,坚持“诱敌深入”和灵活机动的打法,先后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其后,***集团不顾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重的生存危机,继续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方针,调集100万大军开启第五次“围剿”作战,其中50万大军专门调集“进剿”中央苏区。尽管这种“围剿”规模是空前的,但如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能继续制定灵活恰当的战略方针,仍有可能取得胜利。但此时**党内受王明、博古(秦邦宪)“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中央苏区的军事指挥权又被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掌控,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在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背景下,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如同飘扬在南部中国崇山峻岭间的巨大鲜红旗帜,宣示和鼓舞着中国***人和革命群众为革命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苏区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如同新中国的雏形,中国***首先和主要在这里的局部执政,为后来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各方面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留下了光荣的历史传统。

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有力证明了“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政权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非常重视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设。1933年11月,他率领中央政府检查团先后到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实地调查,总结典型经验,随后写出了《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两篇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工作任务提出以后,“问题是怎样动员群众去完全地实际地实行这些任务与计划”,“反对官僚主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拿活的榜样给他们看”,“乡的中心在村,故村的组织与领导成为极应注意的问题”。这都对我党后来领导基层人民政权建设具有长期和重要指导意义。

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留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中央苏区虽大体存在只有不到6年时间,又几乎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反“围剿”作战任务,但经济建设也始终是关系到中央苏区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为广泛动员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全面部署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工作,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大会,要求各级政府抓紧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消除认为战争忙“没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要等战争胜利了“才能进行经济建设”等各种错误认识,强调对经济工作在领导方式上要群众化,反对官僚主义;在工作方法上要和群众商量办事,反对命令主义。1934年1月举行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还规定:“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这些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举措,在实际上逐步形成了一种根本不同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为后来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实践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发。

中央苏区开创了系统的宣传教育事业。当时在中央苏区出版发行的报刊超过100种,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发行量曾达4万份,“战士的良友”《红星》报曾达1.73万份。《斗争》报、《党的建设》《苏维埃文化》等影响也都比较大。革命和大众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美国记者斯诺曾赞叹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中央苏区在非常困难的战争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建立了服务于战争、结合生产、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教育制度,包括针对儿童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如“列宁小学”)和针对成人的社会教育(包括业余学校、“识字班”等)。***一个高级将领谈及苏区教育时不禁感叹:“其教育问题,则颇堪吾人注意”,其成绩“已至是惊人”。

中央苏区为我们留下了“苏区干部好作风”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中央苏区时期,我党开始有组织、规模性地建立干部教育体系。1933年3月,新合并成立的**中央局建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承担着中央局党校的功能,任弼时、张闻天、李维汉先后担任过校长。其中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和系统组织各级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学会。中央苏区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必须反对贪污浪费现象,因为这种现象不但是苏维埃财政经济的损失,并且足以腐化苏维埃工作人员,使他们对于工作失去热忱与振奋精神的元素。”在中央苏区,党组织和红军内设有党务委员会,负责执行党的纪律。从临时中央政府到区政府都设立工农检察部(后改称“检察委员会”)、设立巡视员和工农通讯员、组织临时检举委员会。中央苏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中国***人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百年前中央苏区行政区划面积8万平方公里辖五省相当于重庆直辖市

3

今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一个世纪斗转星移。中国***领导的中国人民于1930年在赣西南和闽西建立的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管辖面积仅有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而100年后的2021年,中国***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总面积高达143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作为一名***员的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感到无比的自豪,从最初的8.4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今天的重庆直辖市的面积(重庆直辖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扩大到了如今的陆海域面积143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170倍,这是一件无与伦比的壮举。我们现在研究分析更多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行政区划,却很少有人去研究中央苏区的行政区划,因此今天就需要详细研究分析中央苏区这4年多时间的行政区划。

图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行政区划图

中央苏区先后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和赣南5省,其中江西省先后辖有54县,福建省先后辖有25县(含1县级市),闽赣省先后辖有22县,粤赣省先后辖有10县,赣南省先后辖有8县。中央苏区的政区的划分一般从小不从大,并且贴近群众、便于革命。政区层级有省、县、区、乡(市)四级。此外,政区命名的方式有沿用旧名、组合地名、方位地名、人名地名和寓意地名5种情况。中央苏区,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中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最大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核心区域,这里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

中央苏区主要由赣西南、闽西两块苏区发展而来。1930年3月,赣西南和闽西分别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1月,政治局决定将湘鄂赣苏区和赣西南苏区划为中央苏区,但湘鄂赣苏区一直未和赣西南苏区(即中央苏区江西省)连成一片,最终没能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故中央苏区仅辖有赣西南苏区。1931年4月,致信**闽粤赣特委,指出“闽粤赣是整个中央区的一部分,他应当巩固这一根据地打通中央区的联系”,决定将闽西苏区划归中央苏区,但是当时闽西苏区与中央苏区江西省也没有贯通。1931年八九月间,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闽西苏区与中央苏区江西省贯通起来,中央苏区终于连成一片,其核心区域基本成型,辖有江西和闽西(后改为福建)2个省级苏区。1933年二三月间,随着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得到巩固,范围不断扩大,同年4月新设闽赣省、8月新设粤赣省。至此,中央苏区的疆域达到鼎盛,同时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总面积为8.4万km2,总人口453万。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中央苏区丧失。

图二:中央苏区分省行政区划图

一、中央苏区地方行政区划沿革

二十五史有专门载述地理(行政区划)的传统,自《汉书地理志》至《清史稿地理志》为止,共有17部地理志,绝大部分都以记载政区地名为主,如扬州、会稽郡、吴县等,唯有《宋书州郡志》例外,以记载政府官职为主,如扬州刺史、丹阳尹、建康令等。行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都设有相应的地方各级政府,以管辖该区域各项事务。政区与地方政府两者相互依存,国家划分政区是为设置相应的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设置则是为了管理一定的政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不论记载政区地名,还是记载政府官职在本质上区别不大。在考察某苏维埃省、某苏维埃县的设立与撤销时,也一般以该政区的苏维埃政府(或者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准来判断该政区的存在。当然,1934年10月红军之后,苏区几乎全部沦陷,虽然一些政府组织可能会向后延续一段时间进行游击战争,但作为与政府相依存的政区基本丧失,也就失去了建政的意义,因此本文在时间上一般以1934年10月为界,作为考察中央苏区各政区存在与否的下限。

(一)中央直属县

中央直属县的有:瑞金、太雷、长胜、西江。

(二)江西省

中央苏区江西省是在赣西南苏维埃区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中央苏区各省中区域范围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省。1929年10月,成立赣西革命委员会;11月撤销赣西革命委员会,成立赣西苏维埃临时政府。1930年“二七”会议后不久,正式成立赣西苏维埃政府;3月又将赣西苏维埃政府改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占吉安城;7日,撤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划永新、遂川等县归湘赣省。1933年5月划黎川、建宁等县归闽赣省。1933年8月划于都、会昌等县归粤赣省。1934年8月划赣县、杨殷等县归赣南省。同时,瑞金、长胜、太雷等县页先后划归中央政府直属。1935年5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所辖各县苏先后停止活动。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1930年10月成立之初驻吉安县城文山路福音堂,11月迁吉安县境东部陂头街祠堂,12月迁吉安富田村;1931年10月迁兴国县城郊五里亭乡凤凰村李氏宗祠,12月迁于都北部银坑平安区社坪村;1932年1月迁兴国县城;1933年1月迁宁都县城北刘坑乡七里坪村赖翠庭翁祠。

江西省先后辖县级政区有吉安、公略、兴国、兴胜、宁都(博生)、洛口、长胜、于北(特区)、胜利、彭湃、瑞金、太雷、万安、泰和、万泰、信丰、南康、信康、永丰、龙冈、永龙、莲花、信赣安于会五县边界(特区)、吉水、永新、宁冈、遂川、安福、峡江、新喻、分宜、崇义、上犹、南丰、广昌、南广、赤水、广赤、杨殷、赣县、石城、乐安、宜黄、崇仁、乐宜崇、新淦、于都、会昌、寻乌、安远、黎川、建宁、泰宁、南雄。

(三)福建省

1930年3月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的形势下,1932年3月,将闽西苏维埃政府改组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侵占长汀县城。1935年5月,省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驻长汀县城。其先后辖县级政区有长汀、连城(明光)、汀连、新泉、新汀、上杭、武平、杭武、新杭、新汀杭、永定、龙岩、代英、宁化、彭湃、泉上、清流、归化、汀东、汀西、兆征、泰宁、石城、饶和埔、汀州(市)。

(四)闽赣省

1933年4月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设立闽赣省,5月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12月改组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12月所辖闽北特区改属闽浙赣省。1935年1月,闽赣省所辖各县均被***占领,5月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

闽赣省政府机关,初驻于黎川县湖坊村,不久迁入黎川县城;1933年9月,黎川县城失守后,迁入黎川德胜关,11月又迁到建宁县城;1934年5月又迁入建宁县都上村,6月迁至彭湃县里坑村,8月迁宁化县城,11月迁入泉上县境内。

闽赣省先后辖县级政区有黎川、黎南、资溪、建宁、泰宁、金南、建东、宁化、清流、泉上、归化、沙县、将乐、贵南、东方、(以下属于闽北分区)崇安、铅山、建阳、上铅、广丰、邵武。

(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

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召开第四十八次会议,决定成立粤赣省,辖于都、会昌、西江、门岭、寻乌、安远、信康等7县;同年9月,成立粤赣省苏维埃临时执行委员会。1933年12月,成立粤赣省苏维埃政府,辖会昌、西江、门岭、寻乌、安远、于都、信康(登贤)、寻安等县苏和兴龙县革委。1934年7月设立赣南省后,粤赣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相继调往赣南省工作;同年10月,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粤赣省政府机关先驻会昌彭迳村,两个月后迁驻会昌县文武坝邹屋村。

粤赣省先后辖县级政区有于都、会昌、寻乌、安远、寻安、西江、门岭、信康、赤南(登贤)、兴龙。

(六)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1934年7月,鉴于粤赣省苏区大部失守,赣南又在中央苏区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政府决定设立赣南省,辖于都、登贤、赣县、杨殷4县;8月成立赣南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侵占于都。1935年3月,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赣南省政府机关,初驻于都县城北门何屋,1934年10月撤离于都县城,先后驻于都南部山区黎村、小溪、和丰等地。

赣南省先后辖县级政区有于都、登贤、赣县、杨殷、寻安会、安南、于西、兴龙寻安。

图三:中央苏区鼎盛时期行政区划图

二、 关于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的几个问题

中央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所能直接控制的最大区域,同时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核心区域,因此,中央苏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的分析,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来说也就具有了典型意义。

(一)中央苏区政区的层级

1.划分的依据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便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指出:“中国旧有行政区域,过于广大,适合于封建统治,不适合于苏维埃的民主集中制。”土地革命开展后,“因斗争发展的不平衡,战争与地势的特殊条件,苏区的发展在许多地方,有的只取得全省全县或全区之一部分,有的介于数省数县或数区之间,不利于斗争的领导……根据上述理由,须重新划分乡区县的范围”。1933年7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又制定了《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决议》,强调苏维埃政府“须尽量接近群众,为群众谋一切利益。因此,不论乡、区、县、省,区域都不应过大”。这是关于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的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从中可知中央苏区的政区一般从小不从大,且划分的目的在于贴近群众,便于革命需要。

2.政区层级

据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中央苏区地方政区层级有乡、区、县、省4级,其幅员面积和人口数量标准如下:

(甲)乡苏和城苏

(子)山地:每乡管辖纵横不得超过十五里,人口不得超过三千。

(丑)平地:每乡管辖纵横以五里为主,最多不得超过十里,人口不得超过五千。

(寅)城苏:除城市范围外,加入附近周围二里的地方。

(乙)区苏

(子)山地:管辖乡数,最多不得超过九乡,地域纵横不得超过四十五里。

(丑)平地:管辖乡数,不得超过十二乡,地域纵横不得超过三十里。

(寅)每区须有一个经济中心――市镇或圩场,作为行政中心。

(丙)县苏

(子)山地多的县,县苏管辖范围至多不得超过十二个区苏,平地多的县,县苏管辖范围不得超过十五个区苏。

(丑)县苏必须设立在全县中最适中的区域,如旧有的县城过于偏僻,应该改设在比较适中之大市镇上。

以上对乡、区、县3级基层政区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作了比较详细的界定,甚至对县、区的行政中心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基本思路就是政区划分要从小、从基层,即它只规定了政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上限,而没有相应的下限。至于省级政区的划分,《暂行条例》只作了一个相对比较笼统的概述:“省苏管辖范围,在目前应依照战争与地势的原则区划分。”事实上,中央苏区相继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其中,江西、福建两省分别在赣西南苏区和闽西苏区基础上建立;闽赣省是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考虑到闽赣苏区幅员过大,遂以建(宁)黎(川)泰(宁)苏区、宁(化)清(流)归(化)苏区、信(江)抚(河)苏区和闽北苏区为基础设立的;粤赣省则是在1933年8月为了解决江西省苏辖区过大和开展南方战线上的战争以及建设苏区的需要而决定成立的;至于赣南省,则是1934年7月鉴于粤赣省苏区大部失守,赣南又在中央苏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成立的。

3.市的级别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中对基层政区划分中有对“城苏”的规定。城苏又可叫市苏,一般认为是中央苏区四级地方政区中的最低一级,与乡苏平级。而事实上,中央苏区也有与县苏同级的市苏,例如汀州市苏,该市于1931年10月成立市苏维埃政府,先后直接隶属于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与县苏平级。也就是说,《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城(市)苏,从理论上或者从规定上来说应该是乡级的,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却与县同级。

(二)中央苏区的地方政府

1.地方政府的层级

据1931年11月号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地方政府分别与地方各级政区相对应,有乡(市)、区、县、省苏维埃政府4级。中央苏区所辖的省级苏维埃政府有5个,分别成立于1930年10月(江西省苏)、1932年3月(福建省苏)、1933年12月(闽赣省苏、粤赣省苏)和1934年8月(赣南省苏)。中央苏区先后辖有的县级苏维埃政府有102个。一般来说,这些县级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先划分相应政区范围,再设立县级苏维埃政府,如1933年七八月份先后成立洛口、龙岗、杨殷、澎湃、赤水、长胜、西江、门岭、泉上、代英、兆征、太雷、康都等县苏维埃政府;另一类是在白区包围当中的红区内先有底层政区,如各乡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政府,然后以此为基础而设立对应的县级政区。

此外,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其前身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与所辖县级苏维埃政府之间,曾经设立过各路办事处。1930年3月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时,曾下辖东路、西路、北路、中路和东河、西河等办事处(后东、西河办事处合并为赣南革命委员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10月成立之初亦设有赣东、赣西、赣南和北路办事处;1931年1月将赣东、赣西办事处改为东路、西路办事处,撤销赣南办事处(所辖各县改为省苏维埃政府直辖);同年6月又撤销东路、西路、北路办事处(所辖各县均为省苏维埃政府直辖)。这些办事处位于省苏和县苏之间,成为一级政府,故此江西省曾一度有过5级地方政府,即省苏维埃政府、各路办事处、县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政府、乡苏维埃政府。

2.地方政府的类型和关系

一般来说,中国***在苏区建立的红色政权有两种,即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例如1933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设立闽赣省,5月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12月改组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又如兴国县于1929年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1930年3月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再如永定县于1929年5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同年10月成立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都是**的红色政权,前者往往比后者先成立,不久以后一般会改组为后者,因此作为政府性质来讲,后者较前者更为正式。以县级政权为例,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就有四种关系:(1)先有县革委,后有县苏,这种较为常见,例如宁都、瑞金、南康等县;(2)不成立县革委,直接成立县苏,这种亦较为普遍,例如洛口、长胜、太雷等县;(3)只成立县革委,不改组为县苏,这种不太多见,例如南丰、武平等县;(4)先有县苏,后有县革委,这种更少见,如茶陵县。其中,第一、第二种最为普遍,第一种往往见于苏区创立之初,第二种多见于苏区兴起、鼎盛之时。

此外,县革命委员会和县苏维埃政府的名称似乎也并不固定,前者有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农工革命委员会、苏维埃革命委员会、人民革命委员会等叫法,后者亦有工农兵政府、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苏维斯政府等称呼。

(三)中央苏区省、县级政区地名的命名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除规定了乡(市)、区、县划分的标准外,还规定:“各级行政区域的名称,除旧时带着浓厚的封建性的名称须更改外,旧有名称可以沿用,完全改变之旧区域,无旧名可沿用者,以该区域内之场名或大地名,作为该新区域之名,有必要时,可采用当地伟大斗争事件,或牺牲的伟大革命领袖的名字,作为该区域的名称,各级行政区域,不用数字定名。”这是中央苏区政区地名命名的总体原则,细而论之,省、县级政区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1)沿用旧名。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命名方式,也最为方便直接。这种命名又分两种:一种是沿用同级地名,例如江西省、福建省、吉安县、兴国县、长汀县、连城县等;另一种是沿用下级地名,即《暂行条例》中所谓的“完全改变之旧区域,无旧名可沿用者,以该区域内之场名、或大地名,作为该新区域之名”,一般用于新设政区,如洛口县、长胜县、龙冈县、赤水县等。(2)组合地名。一般用于新设政区,闽赣省、粤赣省、万安县、乐宜崇县、新汀杭县、寻安会县等。(3)方位地名。例如赣南省、汀东县、汀西县、黎南县等。(4)人名地名。中央苏区先后利用“牺牲的伟大革命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有8个:博生县、公略县、太雷县、杨殷县、登贤县、代英县、兆征县、明光县,分别纪念赵博生、黄公略、张太雷、杨殷、罗登贤、恽代英、苏兆征、李明光等烈士。(5)寓意地名。此类地名不多,如胜利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和摇篮。中国***在中央苏区的建政经历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初步尝试了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政的伟大预演,因此中央苏区的行政区划经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借鉴意义,值得重视和研究。

图四:中央苏区行政区划图

三、中央苏区县级行政区划详细情况

(一)中央直属县

1.瑞金 1930年6月成立县革委,7月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为首都所在地,划为中央政府直属县,县城改名“瑞京”。1934年11月10日,***侵占瑞金。

2.太雷 1933年8月以石城、瑞金、宁化3县边界新设太雷县,同时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后直属中央政府。1935月2月县苏停止活动。

3.长胜 1933年7月分博生县南部辖区设立,8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中央政府直辖。1934年10月县苏停止活动。

4.西江 1933年7月以会昌、于都、瑞金3县边界新设西江县,8月成立县苏,隶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由中央政府直属。1935年3月县苏停止活动。

(二)江西省

1.吉安 1930年10月成立吉安(河东)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与吉水县赣江以东苏区成立公略县,吉安县苏随之撤销。

2.公略 1931年11月为纪念黄公略,吉安、吉水两县赣江东岸苏区合并设立公略县,成立县苏,并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失守,县苏停止活动。

3.兴国 1929年4月成立县革委,1930年3月成立县苏(同时撤销县革委),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兴国县城失守。1935年3月县苏停止活动。

4.兴胜 1934年11月以兴国县东南部和胜利县西南部苏区新设兴胜县,并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县苏停止活动。

5.宁都(博生) 1929年5月成立县革委,1930年2月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9月***进占宁都县城,宁都县南北苏区被隔断,遂分为宁都(北部)、彭湃(南部)两县,分别成立县苏。1932年2月宁都、彭湃两县合并恢复宁都县,彭湃县苏并入宁都县苏。1933年1月为纪念赵博生,改宁都县为博生县,县苏随之改名。同年7月博生县分割为博生、洛口、长胜3县,并分别成立县苏。1934年10月***侵占宁都县城。1935年2月县苏停止活动。

6.洛口 1933年7月分博生县南部辖区设立,8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县苏停止活动。

7.长胜 1933年7月分博生县南部辖区设立,8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中央政府直辖。

8.于北(特区) 1928年8月成立特区革命委员会,1930年4月成立特区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1月以于北特区为基础设立胜利县。

9.胜利 1932年1月以于北特区新设胜利县,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县苏停止活动。

10.彭湃 1931年9月分宁都县新设彭湃县,10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彭湃县并于宁都县,县苏同时撤销。

11.瑞金 1930年6月成立县革委,7月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为首都所在地,划为中央政府直属县。

12.太雷 1933年8月,以石城、瑞金、宁化3县边界新设太雷县,同时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后直属中央政府。

13.万安 1928年1月成立县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为江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2月,因***镇压而解散。1930年7月重新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万安、泰和两县赣江以东苏区合并成立万泰县,万安县苏随之撤销。

14.泰和 1930年2月成立临时县苏,7月正式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万安、泰和两县赣江以东苏区合并成立万泰县,泰和县苏随之撤销。

15.万泰 1931年11月万安、泰和两县赣江以东苏区合并成立万泰县,并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县苏停止活动。

16.信丰 1928年2月成立县革委,不久因***镇压而停止活动。1930年4月,重新成立县革委,同年5月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曾一度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但不久后重归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9月,信丰与南康两县合并为信康县。

17.南康 1930年3月成立县革委,同年7月成立县苏(同时撤销县革委),先后隶属赣西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5月县苏停止活动。1932年2月又成立县革委,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3月因南康苏区失守,南康县党政机关撤至赣县韩坊,与信丰县桃江以东苏区部分党政机关合并,设立信康县,南康县革委改组为信康县革委。

18.信康 1932年3月南康苏区和信丰县西北部苏区失守,南康县党政机关撤至赣县韩坊,与信丰桃江以东苏区合并设立信康县,随即成立县革委。同年9月,信丰县苏也转移至韩坊,与信康县革委合并改组为信康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

19.永丰 1928年1月成立县革委,1930年3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分永丰县南部新设龙冈县。1934年10月又与龙岗县合并成立永龙县。

20.龙冈 1933年8月划永丰县南部和兴国县北部新设龙冈县,并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龙岗县与永丰县合并为永龙县。

21.永龙 1934年10月,永丰、龙冈两县苏合并为永乐县,并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2县苏停止活动。

22.莲花 1928年6月成立县工农兵政府,隶属湘赣边苏维埃政府。1930年3月县工农兵政府改为县苏维埃政府,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1930年8月改属湘东南苏维埃政府。

23.信赣安于会五县边界(特区) 1930年10月在赣县韩坊圩成立信赣安于会五县边界特区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2月机构撤销。

24.吉水 1929年10月成立县革委,1930年2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25.永新 1928年5月成立县工农兵政府,1929年12月改组为县苏维埃政府。原属湘赣边苏维埃政府,1930年3月起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26.宁冈 1928年2月成立县工农兵政府,5月改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原属湘赣边苏维埃政府,1930年3月起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27.遂川 1928年1月成立县工农兵政府,1929年2月因***第三次“会剿”而解散。1930年10月重新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原隶属湘赣边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改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划归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28.安福 1930年3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后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29.峡江 1930年6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30.新喻 1930年5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31.分宜 1930年2月成立临时县苏,先后隶属赣西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后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32.崇义 1931年2月成立县革委, 5月改组为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33.上犹 1930年5月成立县革委,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7月县革委解体。1931年5月成立县临时革委,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成立县苏,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34.南丰 1930年4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南丰、广昌两县合并为南广县,南丰县苏撤销。1933年4月南广县又分为广昌、南丰两县,同时成立南丰县革委,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县革委停止活动。

35.广昌 1931年1月成立县革委,3月成立改组为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与南丰县合并为南广县。1933年4月南广县又分设为广昌、南丰两县,恢复广昌县苏。1934年4月,广昌失守。1934年6月与赤水县合并为广赤县,撤销广昌县苏。

36.南广 1932年2月南丰、广昌两县合并为南广县,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4月南广县分设为南丰、广昌2县,南广县苏随之撤销。

37.赤水 1933年7月新设赤水县,8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6月与广昌县合并为广赤县。

38.广赤 1934年6月广昌和赤水合并为广赤县,并成立县苏。同年9月,红军准备,县苏随之撤散。

39.杨殷 1933年7月新设杨殷县,8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7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40.赣县 1930年3月成立县革委,5月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7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41.石城 1930年6月成立县革委,7月停止活动。1931年2月重新成立县革委,1932年4月改组为县苏。初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9月到12月改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1月重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县苏停止活动。

42.乐安 1929年10月成立县革委,1930年6月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赣西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苏维埃政府。1934年6月与宜黄县、崇仁县合并为乐宜崇县,撤销乐安县苏。

43.宜黄 1931年4月成立县革委,11月改组为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6月与乐安县、崇仁县合并为乐宜崇县,宜黄县苏撤销。

44.崇仁 1933年5月成立县革委,6月改组为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6月与乐安县、宜黄县合并为乐宜崇县,撤销崇仁县苏。

45.乐宜崇县 1934年6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乐安、宜黄、崇仁3县苏区缩小,遂将其合并为乐宜崇县,并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2月县苏停止活动。

46.新淦 1933年5月成立县革委,8月改组为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县苏停止活动。

47.于都 1929年4月成立县革委,同年夏停止活动。1930年4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

48.会昌 1931年10月成立县革委,1932年1月改组为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

49.寻乌 1930年5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月与广东平远、蕉岭两县苏区合并为蕉平寻县,成立县苏,隶属闽粤赣边区苏维埃政府。1931年12月,由于平远、蕉岭2县苏区大部失守,恢复寻乌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

50.安远 1930年4月成立县革委,11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

51.黎川 1931年6月成立县临时革委,1932年12月正式成立县革委,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5月成立县苏(同时撤销县革委),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52.建宁 1931年6月成立县革委,7月因革命需要而解体。1932年11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5月改属闽赣省。

53.泰宁 1931年6月成立县革委,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7月因苏区失守而停止活动。1932年10月恢复县革委,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5月划归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54.南雄 1928年2月成立县苏,不久因***军进攻,县苏被迫解散。1929年6月,成立县革委,1930年10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不久因***军进攻,县苏解散。

图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三)福建省

1.长汀 1929年3月成立县革委,为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1930年5月改组为县苏,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与连城县合并为汀连县。1931年12月撤销汀连县,又成立长汀县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侵占长汀苏区,县苏停止活动。

2.连城(明光) 1929年11月成立县革委,1930年4月改组为县苏,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与长汀县合并为汀连县。1931年12月又成立连城县革委,后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11月,为纪念李明光,改连城县为明光县,县苏随之改名,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县苏解体。

3.汀连 1930年10月以连城、长汀县2合并为汀连县,并成立县革委;12月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12月撤销汀连县,恢复长汀、连城两县,并成立新泉县。

4.新泉 1931年12月成立新泉县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6月与上杭县合并为新杭县,新泉县苏撤销。

5.新汀 1931年12月拆汀连县为新汀和长汀两县时,以汀州及连城新泉地区成立新汀县,同月成立成立县苏,先后隶属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3月县苏撤销。

6.上杭 1929年7月成立县革委,10月成立县苏。1931年1月与武平县合并为杭武县。1932年1月撤销杭武县,恢复上杭县,重新成立县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6月与新泉县合并为新杭县,上杭县苏撤销。

7.武平 1929年10月成立县革委,同月成立县苏。1931年1月与上杭县合并为杭武县。1932年1月撤销杭武县,恢复武平县,2月重新成立武平县革委。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春县苏与县委合署办公,称阵地委员会。

8.杭武 1931年1月上杭、武平两县合并为杭武县,同时成立县苏。1932年1月撤销杭武县,又分为上杭、武平两县,杭武县苏同时撤销。

9.新杭 1934年6月以上杭、新泉两县合并为新杭县,同时成立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1月县苏停止活动。

10.新汀杭 1935年1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新杭县苏解体后,将其与长汀部分地区的苏维埃政府合并新成立新(泉)(长)汀(上)杭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4月闽西南委员会成立后,改属之。

11.永定 1929年5月成立县革委,10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县苏停止活动。

12.龙岩 1929年6月成立县革委,9月成立县苏,先后闽西苏维斯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2月苏区大部失守,县苏和县委合并为县工作委员会。1932年3月再次成立县苏,同年12月县苏停止活动。

13.代英 1933年8月以上杭、永定两县边界新设代英县,10月成立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1月县苏解体。

14.宁化 1930年6月成立县革委,9月停止活动。1931年11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以宁化境内东部、北部分别设立泉上县和彭湃县。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15.彭湃 1933年8月以宁化县北部设立彭湃县,并成立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16.泉上 1933年8月设立泉上县,并成立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17.清流 1931年7月成立县革委,1932年8月改组为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18.归化 1932年3月成立县革委,1934年1月改组为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19.汀东 1931年3月以长汀、宁化边界连接区成立汀东县,同时成立县苏,隶属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1934年10月县苏解体。

20.汀西 1934年5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从原长汀、兆征两县划出部分区域成立汀西县,并成立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县苏停止活动。

21.兆征 1933年8月新设兆征县,9月成立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县苏停止活动。

22.泰宁 1931年6月成立县革委,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7月因苏区失守而停止活动。1932年10月恢复县革委,改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23.石城 1930年6月成立县革委,7月停止活动。1931年2月重新成立县革委,1932年4月改组为县苏。初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9月到12月改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1月重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24.饶和埔 1930年11月成立饶(平)(平)和(大)埔县革委会,1931年2月7日改组为县苏,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0日,旋即因为***军的进攻,县苏遭到严重破坏而解体。1932年6月重新成立县苏,1934年1月划归闽粤边特区苏。

25.汀州市 1931年10月成立市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市苏解体。

(四)闽赣省

1.黎川 1932年12月成立县革委,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5月成立县苏(同时撤销县革委),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9月黎川县失守。1934年1月成立黎南县,黎川县苏撤销。

2.黎南 1933年9月因黎川县城失守和黎川县北部相继失守,遂在黎川县南部新设黎南县。1934年1月成立县苏,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7月苏区失守,县苏停止活动。

3.资溪 1933年2月成立县革委,隶属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5月成立县苏,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2月因苏区失陷,县苏解散。

4.建宁 1931年6月成立县革委,7月因革命需要而解体。1932年11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5月改属闽赣省。1935年1月因苏区失守,县苏停止活动。

5.泰宁 1931年6月成立县革委,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7月因苏区失守而停止活动。1932年10月恢复县革委,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5月划归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成立县苏。1934年8月县苏停止活动。

6.金南 1933年9月成立县苏;11月因苏区失守,县苏解体。

7.建东 1933年8月新设建东县,并成立县苏,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受***军进攻,县苏遭到破坏。

8.宁化 1930年6月成立县革委,9月停止活动。1931年11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2月因苏区失守,县苏停止活动。

9.清流 1931年7月成立县革委,1932年8月成立县苏(同时撤销县革委),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县苏停止活动。

10.彭湃 1933年8月以宁化县北部设立彭湃县,并成立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2月县苏停止活动。

11.泉上 1933年8月设立泉上县,并成立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2月县苏停止活动。

12.归化 1932年3月成立县革委,1934年1月改组为县苏,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县苏解体。

13.沙县 1934年1月成立县苏,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2月县苏停止活动。

14.将乐 1931年6月成立县革委,7月解体。1934年2月再次成立县革委,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3月县革委停止活动。

15.贵南 1933年3月成立贵南特区苏维埃政府,8月改组为贵南县苏。1934年2月县苏停止活动。

16.东方 1933年7月在黎川、光泽、邵武边界地区设立东方县,同月成立县苏,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苏区失守,4月县苏停止活动。

以下属于闽北分区:

17.崇安 1930年4月成立县革委,5月成立改组为县苏。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随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一度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18.铅山 1930年8月成立临时县苏,12月正式成立县苏。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随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一度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19.建阳 1930年10月成立县苏。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随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一度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20.上铅 1931年4月成立上铅特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4月改组为上铅县苏。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随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一度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21.广丰 1931年11月成立县苏。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随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一度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22.邵武 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随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一度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

1.于都 1930年4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7月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2.会昌 1931年10月成立县革委,1932年1月成立县苏(同时撤销县革委),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县苏停止活动。

3.寻乌 1930年5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月与广东平远、蕉岭两县苏区合并为蕉平寻县,并成立县苏,隶属闽粤赣边区苏维埃政府。1931年12月,由于平远、蕉岭两县苏区大部失守,恢复寻乌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2月,因寻乌苏区大部失守,遂与安远县合并成立寻安县。

4.安远 1930年4月成立县革委,11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2月,因安远苏区大部失守,遂与寻乌县合并成立寻安县。

5.寻安 1934年2月,因寻乌、安远苏区大部失守,安远与寻乌两县合并成立寻安县,成立县苏,隶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9月寻安县与门岭县合并为寻安会县,成立寻安会县苏,隶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6.西江 1933年7月以会昌、于都、瑞金3县边界新设西江县,8月成立县苏,隶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改由中央政府直属。

7.门岭 1933年7月以会昌县南部、寻乌县北部新设门岭县,同月成立县苏,隶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苏区大部失守,9月与寻安县合并成立寻安会县,并成立县苏,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8.信康 1932年3月南康苏区和信丰县西北部苏区失守,南康县党政机关撤至赣县韩坊,与信丰桃江以东苏区合并设立信康县,随即成立县革委。同年9月,信丰县苏也转移至韩坊,与信康县革委合并改组为信康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2月因苏区失守,与于都、赣县。会昌3县边境地区一起新设赤南县。

9.赤南(登贤) 1934年2月,以于都、赣县、会昌3县边境和原信康县剩余苏区新设赤南县,同月成立县苏。3月为纪念罗登贤,改县名为等登贤县,县苏随之改名。1934年7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10.兴龙 1933年9月成立县革委。1934年7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六)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1.于都 1929年4月成立县革委,同年夏停止活动。1930年4月成立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改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7月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县苏停止活动。

2.登贤 1934年2月,以于都、赣县、会昌3县边境和原信康县剩余苏区新设赤南县,同月成立县苏。3月为纪念罗登贤,改县名为等登贤县,县苏随之改名。1934年7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县苏停止活动。

3.赣县 1930年3月成立县革委,5月改组为县苏,先后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7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停止活动。

4.杨殷 1933年7月新设杨殷县,8月成立县苏,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7月改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4月县苏停止活动。

5.寻安会 1934年9月寻安、门岭两县苏区大部失守,遂将两县合并为寻安会县,成立寻安会县苏,隶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县苏停止活动。

6.安南 1934年10月成立县革委,隶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停止活动。

7.于西 1935年1月以于都县西部新设于西县,隶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但县苏尚未正式办公,由于受***军打击而停止活动。

8.兴龙寻安 1935年1月成立兴(宁)龙(川)寻(乌)安(远)县革委,隶属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同年2月受到***军进攻,县革委解散。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苏区 什么叫做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