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李密简介(隋唐李密简介密)

2024-03-24 04:46:38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

隋唐李密简介

1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04期中这样评价:“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时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关于对李密的评价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多数人对李密持肯定态度,认为李密参加杨玄感起兵标志着他“脱离了隋朝统治阶级”;参加瓦岗军表明他“突破了原来的阶级界限,已成为农民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一位“卓越的农民起义领袖”。有人虽然也承认李密有“缺点”和“错误”,但又认为他作为农民起义领袖还是当之无愧的。”

狂哉李密,始乱终逆:隋末最强起义军领袖李密大起大落的一生

2

都说英雄生于乱世,乱世造就英雄。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凡是天下大乱之际,往往就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隋唐之交,就是一个混乱的时代。隋炀帝在位时急于兴建大运河;他有志于开疆辟土,经营西域。也正因此,他大肆挥霍,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隋末危机,多地开始爆发兵变。河南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就是其中一支。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叔宝、程咬金也是瓦岗军中的大将,甚至于单雄信、徐世勣、魏征等大人物也都是其中一员。瓦岗军势如破竹,3年之内就已经威震四方,曾有诗曰:胡骑千群,长戟百万。饮马则河洛可竭,作气则篙华自飞,就是形容瓦岗军的声势浩大。可这样一支风光无限的起义军,却在不久后突然溃败,甚至风流云散、无迹可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要从李密这个人说起。李密此人,家世背景颇为强大。他出身世家,他的太爷爷李弼,曾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李耀,北周时被封为邢国公。父亲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这样显赫的家世背景,在当时也是名重一时。李密出生在这样优越的家庭之中,却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公子哥儿,他并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相反,他怀揣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后来他参了军,在值班时遇见隋炀帝,隋炀帝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于是李密离开了军队,开始专心致志读书。李密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另一只手用来翻书阅读。之后越国公杨素途经李密隐居之处,看到李密在勤奋读书的样子,前去结识,回去后告诉自己的儿子杨玄感,李密学识气度不凡,杨玄感遂与李密倾心相交。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此时已经天下大乱,杨玄感密谋起兵,李密胸怀大志,加上与杨玄感的情义,遂追随杨玄感,筹划起兵事宜。杨玄感首造之时,李密曾献上中下三策。上策长驱至蓟,中策西行入关,下策直取洛阳。无奈杨玄感说,君之下策,乃上策也。最终他选择了下策,导致消息走漏,起义最终失败了。李密被捕,最终却奇迹般逃出生天。他从一开始就抱有必死之心:吾等之命,同于朝露,若至高阳,必为鉏醢。即便最终失败了,他也没有放弃逃亡的脚步,前路漫漫,李密孤身一人,颠簸逃亡,风声鹤唳。

可真正的战士,从来不会向命运低头。李密投奔瓦岗寨首领翟让,在军队中当了军师。在李密的筹谋之下,瓦岗军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李密作为军师时,军队纪律严明,让人叹服。与此同时,他好施恩惠,深得人心。于是王伯当、徐茂公等人说服翟让,推举李密做瓦岗寨首领。从此李密建立了政权,自立为魏公。

李密掌权之后,隋军的反攻也便开始了,李密与王世充正在激战的时候,无奈后院起火,翟让的两个弟弟借机煽动翟让,想让他设计夺回大权。李密知道之后,先发制人,处决了翟让和他的两个弟弟,从此他开始独揽大权。但与此同时,瓦岗军内部开始分崩离析,李密的统治根基开始瓦解。翟让死后,瓦岗军士气低下,派系之争达到最高峰,很多原本翟让的旧部下,自此对李密失去忠心,不再信任李密。这也为后来李密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李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军事失误。翟让死后,李密领导瓦岗军并没有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反而在不断消耗瓦岗军的实力,甚至后来被王世充一举击败,败北之后,由于害怕派系之争报复,不敢回营,带着残兵败将投降李渊,导致了他最终意义上的败北。

纵观李密短暂的一生,从一个世家子弟的荣光,到流亡的落魄,再到天下规模最大的起义军领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最后却是以败北告终。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令后人感慨万千。他作为隋朝的掘墓人,消灭了几十万隋军主力,而且开仓散粮,拯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战场上也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可以说,他为李唐打下了半壁江山,算是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枭雄了,人生如此,也算是了却了儿时抱负。《旧唐书》最终点评李密:乌阳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乱终逆。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了。

李密出生贵族,雄才大略又实力强劲,为何在隋末不能实现统一

3

李密确实雄才大略,整个瓦岗寨农民起义军能够发展壮大,成为隋末反隋势力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李密实在功不可没。但是,李密身上存在很多弱点,好几个关键的步子没走好,一手好资源没利用好,最后导致他失败。

第一,李密有一个煊赫的出身,但他没利用好。

李密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封公,这样的背景,在整个隋朝末年诸侯争霸中,是具有巨大优势的。

(李密)

李渊其实能力并不突出,但是,他就是凭借唐国公的这个身份,身边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最终获得天下。

李渊为什么凭借唐国公可以网罗大批人才,李密“四世三公”却不能呢?李渊并没有一开始就反隋,而是在帮助隋朝平定天下,攻打那些叛乱者。这一点非常关键。就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刘备这些诸侯之所以能做大,就是他们从来没说过要造反,他们都是在维护(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朝廷,镇压农民起义。后来朝廷实在维护不下去了,大家才各自做大。袁术就不是这样操作的,他一开始就称帝,所以袁术败得很惨。

李密的操作方式有点像袁术,虽然他并没有做“称帝”一类的事情,但是,他一开始就投奔了叛变隋朝的杨玄感,接着又投奔了造反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寨,后来又与杀害隋炀帝的宇文化及过从甚密。可以说,李密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局面,他虽然有“四世三公”的背景,但是这个资源完全没利用。

第二,李密有一帮赤诚的朋友,但他没对待好。

李密去了瓦岗寨之后,之所以能当到老大,与他自身的谋略和战功是分不开的。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因为翟让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了他。

(翟让)

翟让是一个豪爽磊落的汉子,他看出李密比他厉害,就痛快地把首领之位让给了李密,而且劝说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等人,尊奉李密为“魏公”。这在古代农民起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很多农民起义都因为争夺老大之位,提早内讧,折损了自己的实力。比如太平天国发生的“天京事变”等等。而翟让能够主动让贤,其实是很好地避免了瓦岗军的老大之争。

不过,翟让的让贤,却也让一些人不满。翟让的部将王儒信,就鼓动翟让担任大冢宰(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并借此重新夺回权力。翟让的哥哥翟宽更是直截了当地对翟让抱怨道:“你要不想当皇帝,就把位置让给我,哪有让给别人的。”

当然了,这种抱怨也是很正常的。其实,当初翟让在让位的时候,李密就不应该接受。毕竟他在瓦岗寨没有群众基础,他当老大实在不服众。也是李密实在太想当老大了,一下就接受了。现在众人出现抱怨之心,他应该做的,就是要收复众人之心,让大家更拥护他。谁知他却在这时候,做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举动,竟然杀了翟让和王儒信及翟宽等人,还砍伤了徐世勣。这种忘恩负义心狠手辣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他失信于瓦岗军兄弟,最后众叛亲离。

(李渊)

第三,李密有一个光辉的前程,但他断送了。

李密虽然经历了瓦岗寨的夺权事件,但总体上整个军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而且瓦岗军声势浩大,李密手下猛将如云。先后战胜了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可以说,李密正在一条光明的大道上往前一路狂奔。

但是,李密在这时骄傲自大起来,自信心爆棚,并且不注重收买人心,封赏功臣。本来他杀翟让就已经让众将离心离德。只不过慑于他的武力,不敢反抗而已。他却错误地估判了形势,以为武力可解决一切,没有用收买的办法让大家拥护他(咱们看看李渊发了多少官帽子,收买了多少人)。因此,在最后关头,他败给了王世充,手下将领都不给力,纷纷如鸟兽散。

最后,走投无路的李密,只得投奔李渊。可又不甘心居于李渊之下,还要再次叛逃当老大。这次李渊不再给他机会,他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参考资料:《隋书》《旧唐书》)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隋唐 李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