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义词都有什么词(褒义词有哪些一个字的)

2024-04-07 00:55:16 综合百科 投稿:LE
最佳答案主要有以下:1、赞;2、靓;3、美;4、丽;5、秀;6、惠;7、贤;8、德;9、好;10、智。 教书育人:汉字“鬻”你认识吗?地方方言中经常会用到2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本文给大家分享一个汉字“鬻”。一般人可能不认识它,但是在很多地方方言中我们可能会无形中说到它。我写

褒义词有哪些一个字的

1

主要有以下:

1、赞;

2、靓;

3、美;

4、丽;

5、秀;

6、惠;

7、贤;

8、德;

9、好;

10、智。

教书育人:汉字“鬻”你认识吗?地方方言中经常会用到

2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本文给大家分享一个汉字“鬻”。一般人可能不认识它,但是在很多地方方言中我们可能会无形中说到它。我写文章不会写什么人生大道理之类的鸡汤文章,目的很简单:多掌握一点小知识便可。今日咱们一起来揭开“鬻”的面纱。[奋斗]

“鬻”,你认识吗?

汉字“鬻”的基本认识

当看到这个“鬻”字,您会想到哪个字?大部分人都应该和我一样吧:会想到“粥”,没错它和“粥”确实有关联。“鬻”字的读音为:yù。“鬻”,上下结构,上面一个“粥”,下面一个鬲。“鬲”有两个读音:lì和gé。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在这里读作:lì。而“粥”字上面的两个“弓”,像是做饭热气腾腾的蒸汽一样,中间的“米”代表着食物。你看这样分析,汉字“鬻”的含义你是不是就猜出来了?在最开始“鬻yù”就是“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请往下看。

汉字分解

方言汉字“鬻”锅:汤溢出来了

虽然有些人不会写它,不会读它,但可能您在说方言中会用到它。别的地方咱不先说,就我们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方言来说:如果是做饭煮汤忘记关火、或者做饭火太大,里面的汤溢出来了,我们会来上这么一句:哎呀,“鬻锅了”快关火。您那边是不是也这么说?

鬻锅了

“鬻”和“粥”的关系:

在早期“鬻”是“粥”的本字,而“粥”才是“鬻”的异体字(大家通过汉字字形就能看出),后来经过慢慢的演变发展,这两个字不管是从字形和字义上发生了变化。难道这个汉字也是为了简化需要才改变的?这个问题我也有疑问。我昨日翻看《康熙字典》,我发现里面的汉字认识的不足三层。为啥不认识?因为它在演变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随便翻开一页《康熙字典》,里面的汉字你认识几个?

“鬻”,字义发生了变化(我已不是原来的我)

由于后来“粥”字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从而逐渐代替了“鬻”的本意。而在文学领域中把汉字“鬻”用作动词的更多,当它做动词时往往表示:卖、出售、买东西为生。比如有个词语叫:鬻文为生,说的就是以写文章或者画画来赚钱维持生计。还有词语:卖儿鬻女,说的是古代家里面穷,卖掉家里的孩子来换取钱财。我们在语文课本上会遇到这个成语叫:卖官鬻爵,形容封建社会形式腐败,统治阶级靠售卖官位来搜刮财富。比如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一些卖官鬻爵的勾当。

不正之风:卖官鬻爵

“鬻”和“卖”又有哪些不同?

那既然“鬻”含有出卖的意思,那它和“卖”又有什么区别?大家看,它们还是有区别的。“鬻”更多的像是一个贬义词,为了不正当的利益而去做事情。如:鬻狱(利用讼案而收受贿赂);鬻举(科举考试中使用钱财贿赂考官)。还有成语鬻声钓世,它和成语沽名钓誉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以谋取好的名声和荣誉。“鬻”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无形的行为。而“卖”字更是一个中性词,比如卖水果,卖车,卖房等等,是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二者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

鬻,更多的含有一种贬义色彩

结束语:好了朋友们,本文关于“鬻”的讲解就写到这里吧。还是那句话:本文如能帮助您一点进步说明就起到作用了。关于汉字类其他文章,我们还会继续分享。

本人录制的《汉字与十二生肖》视频专栏,希望大家积极订阅噢[微笑]

一字褒贬——一个字的典故(上)

3

《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春秋时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解读《春秋》经最著名的“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到了隋代,《左传》日益盛行,其余二传渐衰。

《左传》又名《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读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和《左传》本是两本不同的编年体史书,西晋杜预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的注释。“一字褒贬”就出自《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

杜预后代有个超级大咖:诗圣杜甫(杜预为杜甫第十三世祖),杜甫作诗自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看来一半出于自我修养,一半来自家族遗教。但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诗人,杜甫很多时候是直抒胸臆,不玩什么什么“春秋笔法”的,看看《三吏》、《三别》、看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知道了,这也正是杜甫作为“诗史”的伟大之处。

东晋范宁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是今存最早的《春秋谷梁传》注解,他在《春秋·谷梁传序》也说:“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其实在此之前,孟子就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南朝梁刘勰也在《文心雕龙·徵圣》里说:“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

冯友兰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把《春秋》所涵盖的历史时期分为三个段落,他称之为“三世”,凡孔子仅从文献记载得知的时期称为“所传闻世”,孔子听说的历史时期称为“所闻世”,孔子在世亲见的历史时期称为“所见世”。董仲舒认为,孔子在叙述这三段历史时,所用的语言和文字是不同的,体会孔子所用的语言不同之处,即所谓“春秋笔法”,人们可以从中找到《春秋》的“微言大义”。

大家的意思其实差不多,都是说孔子作《春秋》笔法严谨,字斟句酌,常以一字示褒贬之意,即暗含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笔法”——通俗来说就是拐弯抹角的说出那些心里想说,却又不好直说的话。后来也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后人也许解释得最为清楚和贴切。《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据说也是由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天下,流传于世。后来就有了专门解释《诗经》的毛传、郑笺、孔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毛传解释诗经、郑笺解释毛传、孔疏解释郑笺。孔疏就是《孔颖达疏》,唐代的孔颖达是孔子第三十一世孙,在他的《孔颖达疏》中说:“褒则书字,贬则称名。” 从这个思路去想去看,很多东西就自然明白了。

按照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著的《春秋公羊传》的解释:“《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很多话是不能乱说的,无论是迫于无奈还是有口难言,何况孔子还抱有一颗隐恶扬善之心,采用微言大义的手法也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产物。在孔子之后,很多人把“春秋笔法”用得滚瓜烂熟,其中最厉害的当然是司马迁的《史记》等各种各样的正史(野史没有那么多忌讳,说得直白得多)。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写出来,就大不一样,甚至截然不同,喜欢历史的同学有兴趣在书上和网上看看,分析得很多了,在此就不再啰嗦了。举个小小的例子就足以说明了:曾国藩上奏,幕僚建议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一直打一直输,但顺序一变,意思也就大变,贬义变成褒义,失败变成顽强,朝廷的斥责也变成了鼓励。这也算是“春秋笔法”的活学活用了。

孔子的“一字褒贬”是心中早有定论,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方便或者不能够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但那种情感和倾向是很明确的。但到后来,尤其是到近代,所谓的“春秋笔法”就用得越来越滥了,有时已变成了遮遮掩掩的猜谜——从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也不发表议论,但是却通过看似客观,实则主观的材料筛选、细节描写和修辞运用,委婉微妙地表达观点,不露声色的传递倾向,在结构布局和字里行间中,诱导读者得出作者想让你得出的结论——最后,我可什么都没有说啊,都是你自己这样想的!

也许,这就是中国式的含蓄吧。

其实,这在中国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情了,文人所谓的“春秋笔法”,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早就运用得滚瓜烂熟了,只不过一个是写一个是说——

“你听说没有,小李两口子吵架了?”

“怎么了?”

“听说那天小李出差提前回家看到隔壁老王在他家里,小李老婆说家里有老鼠,大半夜的,老鼠在家吱吱吱吱地叫,她害怕得很,就叫老王帮忙抓老鼠。”

“哦哦”

“老鼠嘛,到处跑,不好抓,一会跑到卫生间,弄得到处是水……”

“哦哦”

“听说老王衣服都被打湿了,所以就把衣服脱了……”

“哦哦”

“老鼠一会钻到沙发下面,跳到床上面,搞得乱七糟八的……”

“哦哦”

“我也是听说过的,你可不要到处乱说哦,我可什么都没有说。”

“知道知道,我懂的。”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褒义词 一个字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