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关于谁的故事(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

2024-04-02 03:19:10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赵普。《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关于谁的故事

1

赵普。《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那个人真的治了天下吗?

2

来源丨喜马拉雅复旦傅杰教授的精品课《复旦名师傅杰的《论语》课》

编辑丨第三条岸

有一句名言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这句话的来历,大家知道吗?其实这句名言跟宋初的一位高干相关,这位高干叫赵普,是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重要幕僚。

赵普与赵匡胤的机缘

据说赵普从小读书就不太好,他给人当过幕僚,也曾教过小学。他话不多,但工于心计,村里的人发生纠葛,都到他这里来判是非,而他人生最重要的机遇就是认识了赵匡胤。

赵匡胤在淮南领兵作战,他的父亲也在军中病倒了,赵普整天不离老爷子左右,专心伺候,无微不至,还跟赵家攀附同宗,他们都姓赵。后来赵匡胤的官职不断上升,赵普则一直留在他的幕府当中,成为他的帐下亲随。

赵匡胤一手策划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出戏,就是由他的弟弟赵匡义和赵普,在他的导演下演的。这两个演员,一个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另一个就是赵普。由此可知,赵普跟赵匡胤的关系铁到什么地步。后来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也是赵普的建议。

两度出任宰相的赵普

赵普随后步步升官,一直升到宰相。赵普有两个特点:一是学问差,读书少。宋代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相较之下,显得赵普更没文化。二是善于玩权、计谋多、手段狠。

所以赵匡胤又要用他,又要防止他专权,又嫌他文化低,不止一次想把这个宰相换掉,但都没有成功,反而让准备提拔的人遭到了赵普的排挤和打击。

赵普居相位十年,终于因庇护贪官而被罢免。在他罢相三年之后,当年跟他一起参加兵变的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等得不耐烦了,夜入皇宫,杀死了病中的宋太祖,夺取帝位成为宋太宗。

他一开始没有重用赵普,后来他因杀兄夺位,遭到了自己弟弟的反对,便想起赵普,问他怎么办。赵普居然为他编出了一个大谎言,说他们兄弟俩的生母杜太后死前跟太祖说过,死了要传位给弟弟,而且这话是他赵普当场记录下来的,这就给太宗的夺位制造了合法的理由。

宋太宗喜出望外,赵普又当上了宰相,并为打击宋太宗那些不服的弟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为赵普人品实在不好,所以宋太宗也没有真正的信任过他。

半部《论语》无法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说的。

赵普做事能干,却读书少,太祖不断督促他多读书,于是赵普手不释卷,每天一从外面回来,就不停地读书,真读,不是看。等他死了,家里人打开他的箱子,看里面什么别的书也没有,就是一部《论语》而已。

赵普也曾对宋太宗说,我确实读书很少,只能读读《论语》。但这个《论语》我帮太祖定天下的时候,才用去了半部,还有半部可以拿来帮陛下治天下。

所以归结起来,第一,“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真事还是后人编出来调侃、贬低赵普的,还有不同意见。但这个话流传很广,甚至赵普读《论语》还作为典故被编进了《三字经》。

第二,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话在后来被截成了只用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其实他说的,如果那个话我们承认是赵普说的,他说的其实是一部《论语》,而非半部。

因为他读完了一部《论语》,帮太祖打天下、平天下用了半部,还可以用半部来帮宋太宗治天下。所以说,只用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夸张。

第三,夸张之后,这句对《论语》作用的赞颂,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在北京大学讲《论语》的李零教授说,《论语》是一部内容杂乱的书,赵普怎么用半部定天下,半部治天下,谁也不知道,原书也没法按用途一分两半。而有历史学家考证,“半部《论语》治天下”只是后人的传说。

李零先生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主要的是一句比喻,如果比喻可以当真的话,不用半部,甚至一句就可以治天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看见比你好的人、好的事,你就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事,你就想着以后在自己身上不要发生,这样的天下,当然就可以大治了。

关于主播:

《复旦名师傅杰的《论语》课》,生命,有限。读书,要精一点。《论语》,你我无法绕过的一部国学经典。

复旦大学傅杰教授,糅合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提炼数百种《论语》研究著作的精华,为你解读《论语》和中国文化。不灌心灵鸡汤,不传道德训诫,更不故弄玄虚、标新立异。无论是修身还是教子,从政还是为学,愿你从《论语》中获得传统智慧的启发,在2018年重新出发。

关于喜马拉雅: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为何赵普自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3

为何赵普自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初期,出了一位声名显赫却形象模糊的宰相,他并不常出现在前台,而是在幕后辅助君主,出谋画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却一直影响着两宋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和国运民生等重大问题。这位在宋太祖与宋太宗时期,为大宋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重要谋士,就是史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初宰相赵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字则平,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赵迥,为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赵普读书并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被举荐,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欲斩盗百余名,经赵普审讯,大部非盗贼而活之。赵匡胤称奇,后用为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大荔)节度使的司法推官,再用为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的书记官。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由遗孀佐幼主柴宗训即位。时赵匡胤执掌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春,传契丹勾结北汉入寇。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乘赵匡胤醉,以杏黄龙袍加身.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禅位”书,正式当上皇帝,建立了宋朝。然而,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巳愿意拥立赵匡胤呢?为什么兵变之际赵匡义和赵普会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之赵匡胤呢?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宣地说明,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做了赵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

然而,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且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得等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不能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这一点,赵普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而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新皇帝赵匡胤亲征,自已随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省晋城),李筠自焚而死。

与此同时,后周太祖郭威之甥、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驻扬州)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重进派人联结北汉,中途被俘,其人为宋太祖所利用,宋廷采取赐李重进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平定二李的叛乱,从献策亲征的意义上来说,赵普功劳显著。遂升迁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赵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将拥立,他不能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何况消灭二李事件已引起人心浮动。赵普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出于巩固君权的需要,宋太祖颇然其说,并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就把这个十二字方针,化成一整套加强君主权力,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当然,首要的任务是解决拥兵自重的将领问题。

某日下晚朝后,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叙叙兄弟情谊。有点醉意了,他向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你们做臣下的高枕无忧。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又说,假如你们的部下谋富贵而起寥怎么办呢?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田宅,为子孙立不可动之产业,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与你们结为亲家,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嘛?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所以,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普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赵普深知巩固君权还刚刚开始,他为太祖建功立业谋取富贵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兵权的第一步。摆在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是把赵普十二字方针的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分宰相之权,收牵掣之效。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又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

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

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

总之,赵普提出的这套方略,确实在宋初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发的局面。但这套方针反过来又成为宋朝长期存在养无用之冗兵冗官,导致冗费负担沉重,自我削弱各种权力结构的有效职能,从而走向“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因为赵普的方针只是从防兵变、防方镇跋扈、防损害君权为出发点,不是从提高国力、军力为出发点的。这就是为什么北宋空有军队一百二十万,官员二万余,封椿库钱财成堆,而对外却一直屈服于辽、金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范质,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宰相职位.赵普于是更加用命。某晚宋太祖与弟赵光义雪夜访赵普,赵普燃炭烧肉置酒以进.皇帝呼赵普妻为嫂,君臣甚为相得.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之地,将安逃乎!赵匡胤表示深合心意。这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是从契丹手中收回被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国土问题。建立封椿库的第一目的是想用金钱赎回十六州.然终宋之世,并未收回失地。

(全文完)

WwW.BaiKeZhishi.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