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的由来_顺德的来历

2024-03-31 11:30:52 舌尖美味 投稿:LE
最佳答案先秦时期,顺德属南越地。秦朝,顺德属南海郡。秦末汉初,顺德属南越国。自隋朝,被编入南海县。唐代的顺德开始出现市集。顺德古称咸宁县。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岩政权割据岭南时,乾亨元年(917)改广州为兴王府,并仿唐代首都长安建置,分新会县为咸宁、常康(在兴王府附郭

顺德的由来

1

先秦时期,顺德属南越地。秦朝,顺德属南海郡。秦末汉初,顺德属南越国。自隋朝,被编入南海县。唐代的顺德开始出现市集。顺德古称咸宁县。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岩政权割据岭南时,乾亨元年(917)改广州为兴王府,并仿唐代首都长安建置,分新会县为咸宁、常康(在兴王府附郭)(即民国南海县)二县及永丰、重合二场,以拱卫都城。咸宁县治所在今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简岸路村。

宋开宝四年(971),潘美平南汉;五年,并咸宁、常康二县与永丰、重合二场及番禺、四会为南海县。广东咸宁县仅仅存在了56年。到了宋朝就已有人定居,譬如区内的碧江村就是当时建立,并以造纸和腌笋闻名。南宋末年,民众随同朝廷逃难,使顺德人口快速增长。

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准顺德撤县设县级市,4月30日,顺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顺德姓氏来源

2

在顺德乡村,父老们一聊起各自的姓氏来源,都会不约而同且兴致勃勃地说自己的先祖来自南雄珠玑港,并拿出珍藏的族谱展示一番。但是,顺德人是否都来自珠玑港?是否都因胡妃之乱而被迫南迁?另外,顺德人的来源结构到底如何?古老的姓氏是什么?以前都有哪些大家族?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人们一直关注但未得其详的兴趣点。这篇文章,从珠玑港与顺德南迁移民说起,将顺德的姓氏构成及一些有趣故事进行穿插,让人们在叙述中清晰了解顺德部分姓氏大概的来龙去脉,让人们对脚下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的顺德人有一个更理性而系统的了解与认识。

南迁移民与南雄珠玑港

在顺德,人们一谈起自己姓氏的来源,大多喜欢说来自南雄珠玑巷。笔者在长期的研究中也发现,大量民间收藏的族谱也叙述他们的先祖在宋末因胡妃之乱而南迁顺德。如龙江黄姓族人就说:“顺德龙江黄氏人,先为韶州曲江人……后徙南雄,度宗咸淳末避乱入广州,占籍南海,今为顺德龙江乡……”。另外,在众多族谱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记述当年贡生罗贵带领三十三姓97户人家集体南迁避难的事件。族谱还将当时的公文及通行证清晰附列,不过,若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觉内里不时出现诸如“大良府”等时代错误的文字。因此,这一事件的细节应进一步推敲。

但是,勿论其真实程度如何,南雄珠玑巷作为中原与岭南交通的枢纽,中原移民长期在这里休养生息,并不断自由南迁倒是不可置疑。如杏坛逢简的李仕修,即那位建了五座拱桥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李大人,就是两兄弟从南雄来到均安,大哥李佐修留在那儿,慢慢繁衍出李文田、李小龙等著名人物,而李仕修则来到逢简并安居乐业,与胡妃之乱毫无相干。当时不少人家都是这样迁徙过来。如同是迁居逢简的文武全才梁起就是典型例子。

虽然时间不同,但南迁移民大多都通过南雄珠玑巷而来,因此,到底是因胡妃事件还是自由南迁,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资料混杂,现在我们也难以辨析。如大良卢姓,其族谱就记载:顺邑大良卢姓,系出南雄珠玑巷,至今十有几代矣。龙山温姓在《温氏族谱》也说:吾宗初祖由南雄来居兹地,至是凡五百余年。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是宋末南迁,也是不同时期的持续行为,而非一次性彻底完成,只不过罗贵率领的那次规模浩大而引人注目而已。因此,厘清南迁时期根由,力戒讹谬相传,望影随声,是我们溯本寻根的应有态度。

来源众多 不一而足

其实,在顺德,不少姓氏在宋代大移民前就落户顺德。如乐从马姓,据族谱介绍就与西汉那位发出“马革裹尸”豪言壮语的伏波将军马援有点血脉相通。龙江邓姓,因“邓逵,为后周太常博士,宋太祖即位,耻事二主,偕两弟隐居龙江”,因此,如今邓姓多为其后。龙江赖姓,不少是宋代风水大师赖布衣的后代。清代咸丰年间《顺德县志》就讲得很清楚:“宋赖文俊(布衣)……好相地之术……宋嘉定中南游来广,今龙山赖姓繁衍,布衣实其鼻祖。”

此外,顺德不少姓氏都来自不同省份。如龙山排沙左姓来自江西。桂洲陈姓来自浙江宁波。冲鹤潘姓来自福建。陈村的云姓甚至是蒙古人。

我们知道,大宋朝廷灭于新会厓门。因此,散落的皇室和朝臣后人不少隐居附近。龙山的赵姓人家,就有一部分是赵光义的血脉。一直隐居桂洲马冈,不久前才公之于世的文天祥后人也印证了近千年前水银四泻,百官星散的情景。

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甚至是不同民族所带来的巨大文化冲击,深深印记在河汊纵横,桑壮稻香的顺德大地上,而由此而衍生的丰富精彩的移民文化,不断优化提升着古老而朴拙的土著文化,并逐渐融合成稳健新锐,朝气蓬勃的新型水乡文化。

区姓与尤姓

在顺德,有两个姓氏的来源十分有趣。知道其来龙去脉后,我们对姓氏或许有一种更别致的认识。

第一个就是古老的“区”姓。在陈村北滘一带,区姓叫“大区”,而欧姓为“小欧”。

原来,“区”姓先祖就是为越王勾践铸剑的区冶子。其十世孙佐汉灭秦,功封东海王摇瓯越,改姓瓯。古时“瓯”、“区”通用。区姓一直都是长沙望族,后有一支族人在唐代迁至今陈村登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代区册。他一直生活在陈村登洲。此人雅好诗书,下笔千言,甚得人们欣赏。大诗人韩愈被贬阳山时,区册乘舟冒险来访,给孤寂凄楚的韩愈带来莫大欣喜。两人一起谈文论道,钓鱼泛舟,而仪表堂堂,谈吐雅属的区册深得到韩愈欣赏,因此,二人分手时,韩愈便写下著名的《送区册序》,称赞此人博雅卓见,而且,遗外名利,而不厌乎贫贱者也”。成为与唐宋八大家之间唯一一位留下交往佳话的顺德人。

陈村区姓人家一直分布在陈村登洲、陈村墟镇、北滘西滘和番禺石壁四个地方,后来还出了位大学者区仕衡。至元代,族人区吉随征南将军廖永忠征战南北,并在救护参政朱亮祖战斗中立功,廖永忠便上朝将其功绩禀告朝廷,后被授予彰德百护卫。一天,朱元璋翻阅军官名册时看到“区吉”二字,便读区(qu)吉,区吉闻言便上前禀奏:本人姓区(0u)。朱元璋听罢,便在“区”字旁加个“欠”,成“欧”字。从此,区吉后人便在“区”旁用红笔加写“欠”字,但其他区姓人家仍沿用原姓。明代大诗人欧大任就是区吉后人。如今“区”、“欧”子孙繁多,但互通姓名时多顺口一问:大区还是小欧?

另一个颇有来历的姓氏就是杏坛北水的尤姓。本来,这支无锡尤姓人家没有一点。乾隆皇帝南游时,将尢字误加一点成“尤”,族人就告诉皇帝老爷没有一点,乾隆皇帝将错就错,说:那我就赐你们一点吧。于是,无锡尢氏后来就用黑色写“尢”,而一点就用红色书写。到晚清,尢列决心推翻清廷,更坚持不要一点,因此,在他的签名或著作中,都没看到那一点,表示自己与清廷誓不两立的决心。

两个姓氏的故事虽小,但颇为曲折,别有趣味,从中也反映了顺德极为古老而丰富的姓氏文化。

梁姓:顺德第一大姓

让我们再看看在顺德拥有十万之众的第一大姓梁姓。前几年,笔者在研究杏坛北头梁銶琚族谱时发现,梁氏族人的先祖就是《三字经》中所讲:“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的梁灏。其后裔有一支在南宋时迁徙到新会大石桥,世代为农,直到清末出了位大学者梁启超。另一支则从珠玑巷举家来到今南海石,到明代出了位名闻珠三角的太师梁储,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就是他选拔出来的解元郎。与此同时南迁的还有来到杏坛北头的梁氏一族,他们在近代出了位发现曲江马坝人的人类学家梁钊韬与香港大慈善家梁銶琚,而如今散落在杏坛高赞、马宁,均安南沙,北滘林头等地的梁姓人家都这一族人或近或疏的后裔。另外,清末状元梁耀枢,民间学者梁廷楠,佛山梁园一族都源出顺德,可见一个姓氏的分布与发展,也能成为一个地方整体内涵的横切面,从中,人们可真实而详尽地了解到昔日一个地方走向与脉络的片断。

龙罗两姓丁当响

昔日,大良龙、罗两姓是当地望族。自从龙应时收购了前代状元黄士俊的天章阁,经儿子龙廷槐苦心经营,龙元任继续扩建后,龙家子孙在这里读书索理,总共走出了六位进士,至于举人贡生就不在话下,而且龙廷槐成为翰林编修,监察御史,其后人龙建章不仅进士出身,还在清朝担任户部主事、出国考察宪政大臣参赞等职务,在民国期间还担任北洋政府邮传局局长,交通总长等职务,因此,龙家在当地颇有声势。

在南宋末年从珠玑巷迁移到大良的罗家,在清代出了位罗敦衍,他后来官居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兼武英殿总裁,他官高职贵,但端谨勤勉,因此罗家也颇为煊赫。其后人罗瘿公,历任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他扶掖程砚秋成才扬名,力荐徐悲鸿留法深造,更精通京剧门类,自度曲目,有力促进京剧发展。而他的堂兄罗复堪出自康有为门下,擅长章草,当年袁世凯的银币“壹圆”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名人辈出的两大家族,自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龙、罗两族,在当时可谓无人不知。

大家族的形成以及杰出人才的不断诞生,除了遗传基因,文化的熏陶、意志的培养、道德的陶铸、理性的选择、淡泊的人生,都成为他们出类拔萃,代不乏人的关键。因此,我们除了羡慕,更多的或许是借鉴与反思。

如今的顺德,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济济一堂,当年按村庄姓氏而辨别来龙去脉的思维已经逐渐淡出,但是,作为一种流动在我们血脉中的生命符号,它所蕴涵的文化源流、历史变迁、民族根由以及衍生的风俗习惯,都会成为我们更科学地分析脚下大地的文化特征的重要线索,同时,也成为人们认祖归宗、联谊交友、增强凝聚力的关键纽带,在开发适当的条件下,更会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寻根问祖姓氏游。

闲话顺德丨散文

3

顺德是一个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地方。村和城交界之处,有密密麻麻的水网连接,扯扯拉拉地交织在一起,像分不开的亲兄弟。一些长满高大绿色植物的小山包夹杂这些城和村中,就更把城和村的界限搞模糊了。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中心,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提前践行者。这个大名鼎鼎的地方,我早就想过来一探究竟了。如今有幸到顺德核心区大良这个地方工作,上班第一天,就计划什么时候有机会要深入了解一下这里的风土民情了。可惜过来上班两个多星期以来,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周末也不得空闲,连顺德的老市区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好不容易盼来了自由的一晚上,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实现这个愿望。到老城区转转,近距离接触当地居民,领略一下这里的风土民情,体验一个地道顺德人的感受。在单位问了一个当地同事去老城区的大概方向后,下班后就一个人从单位出发,步行直奔而去。

久居广州,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是很大气,这种大气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广州,无论路上行人、街坊邻居的举止谈吐,也无论是新旧建筑还是城市街道布局,甚至小小的巷子,都透露出一种千年老城所孕育的独特韵味。也经常去北京,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很严肃,尤其是在雾霾天气里,处处灰蒙蒙的,肃穆的使人些许的压抑感。作为一个大国的首都,处处都体现着一个国家政治中心所具备的威严。而新兴城市深圳,高楼林立,道路街巷都非常宽阔。行路走在大街上,两条腿根本不够用,非得有车代步才是最佳选择。到这些城市的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来到大都市了。路边的高楼让你一时半会儿根本数不清有多少层高,乡下人初到此地,再借多你几双眼睛也不够用。接下来的第二种感觉是城市很高傲,不太亲民,有让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感觉。也因各种原因去过很多中国内地的小县城,初到这里,从居民的穿着谈吐、城市建筑及交通工具等都会给人一种土里土气、缺乏见识的感觉。尽管在这些县城生活确实方便,生活很安逸,处处充满人情味和人间烟火气。如今走在顺德的街头,沿着满布市内的江边散步,感觉顺德糅合了大城市和小县城的长处,整体感觉有生活化又不失大气,居民的穿着谈吐也高上一个层次。估计和这里高度发达的经济有关。在这里接触到天南海北到这里经商的人多,见识也广,再就是这里本身距离广州也不远,都属于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带。

当年明朝皇帝为了安抚这里所谓的暴民,御赐这里是“顺天明德”之地,这就是顺德名称的来历。如今站在同一片土地上,虽不见当年黄萧养农民起义时建立的“大东国”痕迹,但黄萧养的精神却一直在这里传承着,这就是当地居民不甘平庸,敢于挑战的精神。顺德人乘改革开放之际,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成为当今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不得不说顺德人骨子里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么多年以来就从来没有改变过。

说老实话,我从遥远的北方到南国广东学习工作二十多年,粤西、粤东、粤北走的地方真是不少。但对近在咫尺的顺德,过来的次数就屈指可数了,但过来后的感觉是,顺德就像一个久未谋面的老友,一直在这里等待着我。第一面就感觉到非常亲切,其实这也是前面说到的顺德这个城市的性格,给外来人第一印象是亲切、随和、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感。

顺德水网纵横,自古水塘养鱼,塘边种桑养蚕,蚕宝宝的排泄物又是塘里养鱼的好饲料。这种立体化生产方式,效益很高。产出的蚕丝和鱼,保证吃穿不愁,这也是顺德人一直比较富裕满足的原因。顺德人变着花样吃鱼,以鱼生最为出名。鱼生这种吃法考验厨师的刀工,强调食材的新鲜。顺德人在吃的方面每每都不会让你失望的。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住处附近满大街的餐馆酒楼,出品的菜式样样可口,色香味俱佳,真想找一家做的菜不好吃的餐馆,重温一下在其它地方经常会遇到的经历,这真是太矫情了!

古人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一个朋友曾经讲过这么一句启发的话,他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风水大师。当你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或者在选择住处等方面感到犹豫不决的时候,如果你感到莫名的心烦意乱,那么这个地方或住处显然就是不适合你的,而你感到心安理得的地方,就是你风水的最佳之处。来到顺德,我感到心安,感到好像是很久以前就和这里有什么关连,到这里安居乐业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缘分。

当地有句有名的口头禅是:“得就得,木得就返顺德!”意思是说行就行,不行就再回顺德。这也是当地人对自己的家乡最有信心的真实写照。爱事业、爱家乡、爱生活,顺德人这方面做得很好。当年的鱼米之乡,如今的经济强区,都是顺德人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的传奇。

我爱顺德这个美食和生活之都。

作者简介:高明,山东省广饶县人,普外科医生,供职于暨南大学。平时忙于工作,业余时间写写文字。近年来有百多篇小文在各公众号及文艺杂志公开发表。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顺德 由来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