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源30字以内_清明节的来源

2024-03-28 06:12:12 教育知识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来源

1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

#春日生活打卡季#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来了,即每年的4月5日就是清明节,何为清明节?今天就给你们普及一下哦!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相传效仿,于这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固定的风俗习惯。也是节日点,传统节日,是春季重大的春祭节日,缅怀祖先,缅怀先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夏与暮春之交。这一天,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金达15°)为清明节气,交接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春和景明之像,正是好时光。清明祭祖节期间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们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后来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领众臣登山祭奠,发现当时的柳树死而复生,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跟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就分享到这,你们有更好的故事可以发在评论区我们一起学习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美德!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清明节?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3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清明时节。

《岁时百问》中写道: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祭祀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从天南海北返回家乡,祭祀先祖,以示不忘。

一年一年,谨记于心。

总有外国人在网上问:

“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但其实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祭拜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铭记。

我们不是相信鬼神灵魂,真的能予我们以庇佑。

我们只是相信,死亡隔绝得了我们拥抱的身姿,隔绝不了我们思念的深沉。

只要我们还记着他们,他们就一直在,一直在。

夫物芸芸,复归其根

国人祭祀先祖的历史由来已久,有春秋二祭。

春祭即是在清明,秋祭则在重阳。

唐代以前,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寒食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日,人们禁烟火、食冷食,祭祀祖先。

唐代诗人韩翃著名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便是对这一日光景的描述。

唐朝及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则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愈加盛大。

宋代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当时人们清明祭拜的场景:

“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

在这一天,我们不仅要祭祀先祖,也要缅怀先烈。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过一句话: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祭祀先祖,让我们时时不忘来路,不失来处,自勉自强。

缅怀先烈,则让我们刻刻铭记历史,学会敬畏,懂得珍惜。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中国人的根,便藏在这一代代延绵不绝的祭祀的香火里。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无论我们漂泊多久,只要根犹在。

安于时令,宽厚清明

俗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时分,在每年四月份前后,处仲春和暮春之交,正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好时节。

春光灿烂,草木青青。

在这一天,人们除了祭祀先祖,还会踏青赏花,有许多的习俗与食俗。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宋代宰相文彦博有诗《寒食日过龙门》: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如插柳:

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的说是为了辟邪。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如放风筝:

待风筝飞上蓝天后,人们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食俗则如吃冷食:

在山东,人们吃鸡蛋和冷饽饽。

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物,则莫过于青团:

青团又称清明饼、艾叶粑粑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习俗也好,食俗也好,在漫长的生命里,是它们予我们以生活的仪式感。

使一个个日子变得不同的,使一年年岁月变得多姿的,便往往是在这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间的细致与妥帖。

安于时令,宽厚清明。

念念清明,时时当下

中国二十四节气里,既是节日,也是节气的,唯有清明。

在这一天,人们既哀悼追思先祖,也踏青游览赏春。

一面是细雨纷纷,烟柳垂泪,行人断魂,一面却是莺飞草长,欢声笑语,攘攘熙熙。

一面是庄重肃穆,一面是游乐欢愉。

看似矛盾冲突的两面,却在中国人古老的智慧里,被轻轻化解。

诚如曾国藩所说的: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祭奠逝者最好的方式,不是永远沉湎于哀痛中,而是生者过好每一个当下。

所谓清明者,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

知死而后悟新生!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清明节 来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