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金线鲃仅分布在云南哪里(滇池金线鲃分布区域)

2024-04-04 18:31:21 百科达人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滇池金线鲃仅分布在云南的阳宗海、滇池、抚仙湖。滇池金线鲃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湖泊中,生活于与湖泊相通的洞穴中,常游出洞外。初夏产卵,生殖时游入湖边岩洞泉水中。滇池金线鲃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的丝状藻、蓝藻和高等植物碎片。 身边的COP15 主播来科普

滇池金线鲃仅分布在云南哪里

1

滇池金线鲃仅分布在云南的阳宗海、滇池、抚仙湖。滇池金线鲃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湖泊中,生活于与湖泊相通的洞穴中,常游出洞外。初夏产卵,生殖时游入湖边岩洞泉水中。滇池金线鲃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的丝状藻、蓝藻和高等植物碎片。

身边的COP15 主播来科普丨探奇多样性 昆明大不同——滇池金线鲃

2

来源:*

你知道“云南四大名鱼”之首是什么吗?今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云南公益宣传使者、昆明电视台主持人马佳告诉你答案。

“云南四大名鱼”之首是一种叫做“滇池金线鲃”的土著鱼类。徐霞客曾这样描写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

不过,现在的“滇池金线鲃”可不能再成为盘中美味了。它们不仅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云南省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名录》,还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滇池金线鲃是鲤科、金线鲃属鱼类,仅分布于云南滇池。其体细长,侧扁、吻略尖,有两对须,口角须长于吻须,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不规则黑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游动时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又被称为金线鱼。

受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1986年,“滇池金线鲃”从滇池湖体中消失,仅少量存于入湖溪流和龙潭。2007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成功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这也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第三种中国国家级保护鱼类。

2009年至2020年,已累计有200万余尾滇池金线鲃鱼苗投放到滇池流域。

本文来自【*】,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从绝迹滇池到人工繁育规模化 滇池金线鲃的“回归”与“突围”

3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爱博士工作的实验室里,陈列着一排排水生生物标本。这些标本是每个月定期定点回捕的,不但能直观展现水域物种的变化,还为研究滇池金线鲃的发育情况提供了对比依据。“盘龙江水域的物种正向着日趋丰富的方向发展,生长于斯的滇池金线鲃亦比在池塘中生长状况更好”,这让长期从事鱼类繁育工作的王晓爱感到由衷的开心。

王晓爱所在的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我省土著鱼类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在该实验室主任杨君兴的带领下,完成了48种土著鱼类全流程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的研发,并累计向滇池放流金线鲃200多万尾。从绝迹滇池到规模放流,一条鱼的回归,见证了我省鱼类繁育技术的变迁,为滇池生态圈挽回了一个珍稀物种,也为高原渔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劫后重生的漫漫回家路

滇池金线鲃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民间又叫金线鱼、小洞鱼。早在300多万年前滇池形成时,它就存活其中,阳光下金光熠熠的身姿、餐桌上常见的美食,承载着一代代老昆明人的记忆,有不少业界人士将其称为“滇池古董”“滇池珍珠”。然而, 不幸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围湖造田、水体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1986年,滇池金线鲃在滇池湖体中几乎绝迹,仅存于部分入湖溪流及龙潭之中。1989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II 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濒危等级,2008年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极度濒危物种。

物种灭绝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也是难以弥补的。在杨君兴看来,每个物种与生俱来都带着自然的奥秘,可能是那些隐秘的地质知识、进化信息,也可能是目前业界还未涉足的领域。一个物种的消失,不仅是一束自然之光的黯淡,更是生态之星的陨落。

目睹滇池金线鲃处境的恶化,杨君兴深感惋惜。依托在鱼类人工繁育方面积累的经验,加上国际组织和云南省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2000年开始,杨君兴团队持续对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进行深入研究,并从野外引种200尾亲鱼,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种群恢复、人工繁殖和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

引种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种群保护和人工繁育?一个个难题等着他们去破解。

“滇池金线鲃从野外到人工养殖基地时,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主要表现在多病、食欲差、存活率低。”王晓爱介绍说,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科研人员改进了基地的温度、水流、光照条件等,并配制出了与其“野外食谱”高度吻合的饵料。精心照料之下,成活率上升了许多。欣喜之余,一个困难又来了。“鱼儿在野外可以自我繁殖,到了基地之后反而繁育成了问题。生殖系统紊乱,雌雄发育不同步等因素慢慢浮出水面。”

滇池金线鲃是半洞穴的鱼类,冬季要进洞产卵,等到春季,小鱼苗才会从龙潭里面出来到滇池的主湖体里去觅食。杨君兴团队在深入研究分析后,模拟野外繁育环境,努力为滇池金线鲃创造更为适宜的繁育条件,并引入人工繁殖手段,加强对鱼苗的培育。繁育规律的掌握和受精率的提升,推动着繁育工作向利好方向发展。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技术攻坚,2007年,实验室繁殖出了300多尾滇池金线鲃鱼苗,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中国人工繁育的第三种国家级保护鱼类。此举填补了云南在鱼类人工繁育领域的空白,还为后来的规模化培育和放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滇池金线鲃数量突破10万条,增殖放流也随之开启。回归到滇池之后,实验室通过持续跟踪和监测,发现存活率高达99%以上,这意味着当前的滇池水体境况下,滇池金线鲃是可以生存的。2009年至今,累计放流滇池的金线鲃已超过200万尾。

泾渭分明的发展探索

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和放流后的高存活率,丰富了滇池的土著物种,在让往昔风景重现的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杨君兴团队在生态系统修复和鱼类产业化发展两个方向持续深耕,以期实现物种保护和运用的更高进阶。

“合理的利用是最有效的保护”,王晓爱认为滇池金线鲃的前景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方向:一是,土著鱼类的保护繁育,用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另一个是经济价值的挖掘和延续,让鱼类资源产业化发展。

鱼类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既可敏锐地反映高原湖泊的水环境变化,还能净化水生态。以成功培育滇池金线鲃为契机,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花-鱼-螺蚌-鸟”立体生态修复模式。海菜花是高原湖泊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滇池金线鲃以浮游动植物为食,能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氮,磷元素;以背角无齿蚌为代表的底栖生物寿命较长,则可长期消耗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和腐质;水鸟以鱼虾为食用,有了更好的栖息条件。四类生物构成的生态链,不但有利于土著物种的回归和繁衍,还增强了高原湖泊生态修复的能力。目前,该模式除了在洱海、星云湖、程海等地示范推广之外,正用于宝丰湿地的提升改造,科技成果于实践之中发挥着河湖治理的效用。

滇池金线鲃曾经是昆明餐桌上的珍味,在不少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有印记。杨君兴团队通过群体选育,初步克服了体细小、重量轻的困难,培育出了“鲃优1号”,获得了农业部门颁发的云南第一个水产新品种证书。其体量相比滇池金线鲃提高了37.5%,体长增加了20%左右且肌间刺被极大软化,已在文山、曲靖等地推广养殖。

于产业化发展而言,以滇池金线鲃培育而来的“鲃优1号”带来了弥足珍贵的种质资源,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事实上,由于滇池金线鲃体态秀珍,价位高,且仅适宜生存在16-20度的水温中,对养殖技术的门槛要求较高等,短期内要实现商业市场的规模推广,势必还有很多难关要过。以技术驱动为支点,以走向全国实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杨君兴团队仍在与时间赛跑,加速探索研究的步伐,寻找新的突破口。

*记者 王琼梅 实习记者 杨子 摄影报道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云南 滇池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