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白的名人有哪些,姓白的人名有多少

2024-04-15 18:12:04 百科达人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历史上姓白的名人有白丹、白起、白建、白鍠、白朴、白英、白朗、白瑜娑、白居易等。1、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2、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

历史上姓白的名人有哪些

1

历史上姓白的名人有白丹、白起、白建、白鍠、白朴、白英、白朗、白瑜娑、白居易等。

1、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2、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3、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4、白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至河南府巩县令。

5、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6、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7、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8、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9、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姓起源

2

白姓是中华姓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白姓的起源则较为复杂,据考证,中华白姓主要起源于五个方面:

一、黄帝后裔

1、得姓于楚国王室。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左传》、《元和姓纂》、《尚龙录》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是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官,因能光融天下,被帝喾赐予祝融称号。共工氏发动内乱后,重黎因诛杀作乱者未尽而被帝喾所杀,其弟吴回接任火正之职,仍称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都是母亲裂腹而生:长子昆吾,次子参胡,三子彭祖,四子会人,五子曹姓,六子季连。后来吴回的后代分成八姓,分别是曹、彭、秃、董、妘、斟、己、芈姓,即“祝融八姓”。季连为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周成王时,成王将季连的后代熊绎封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湖北秭归),这便是楚国的开始。

周夷王时,周王室衰微,楚国首领熊渠借口身在蛮夷不必囿于中原封号称谓,而僭封其子为王。

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因受奸臣费无忌谗言,平王让太子建到城父戍边,杀死太子太傅伍奢,继而欲召回并杀死太子。太子建闻风而逃至宋国,因宋国发生内乱,又逃至郑国,后被郑定公所杀,太子建之子公子胜在伍奢之子伍子胥的帮助下逃至吴国。

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令尹子西将公子胜从吴国接回楚国,以为巢大夫,封白邑(今河南息县,一说为安徽巢县境内),号白公。白公胜好军事而礼遇士人,一心为父报仇。楚惠王六年(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国,子西口头应答却未派兵,白公胜遂心生忌恨;楚平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助,令尹子西受贿后与郑盟伐晋,白公胜大怒,遣部将石乞发动政变袭杀令尹子西于朝,劫持惠王,并踞郢都自立为楚王。随后,被叶公(子高,楚大臣左司马沈尹戎之子)率军打败,白公胜自缢身亡,石乞葬之,享年五十五岁。

白公胜有五子,名乙、丙、已、降、张,四子奔秦,皆为名将,后世子孙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唐宰相白敏中皆自称为白公胜之后裔。

2、得姓于秦国王室。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有功,舜帝为表彰其功劳而赐姓嬴。至周孝王时,因大费的后代非子驯养繁殖马匹有功,遂赐予秦地为其封邑,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非子死后,其子秦侯继任秦国国君之位。

至秦武公死后(公元前678年),其嗣子公子白因同母兄弟夺走君位而未能继位,被封于平阳。公子白死后,其后人就以白为氏。据《新唐书》载,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国将军白起就是公子白的裔孙(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称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

二、白乙丙之后

据《史记·秦本纪》、《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先秦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秦国右相、辅佐秦穆公成就春秋五霸功绩的名臣蹇叔(约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10年)有二子,一为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一为西乞术,均为秦将。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在秦将孟明视的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因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郑有备,顺道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帅均被俘,后被晋襄公之母文嬴(即怀嬴,晋文公之妻、秦穆公之女)解救释放,回国后受到秦穆公的继续重用,三将知耻后勇,砥砺不懈,于公元前624年将兵伐晋,大获全胜,周襄王派大臣召公赏秦穆公十二铜鼓,承认其为西方霸主地位。

白乙丙后积功擢升为秦大夫,成为秦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名将。其后人以之为荣,遂以其字为姓,称白乙姓,或简化为白姓,成为白姓家族重要的一支,白乙丙也因此成为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称:“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故称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但《史记·秦本纪》却载:“… …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史记》不但是公认的信史,而且其创作年代比《新唐书》早一千年,作者应能读到许多在后世由于战乱等原因失传的史料,因此其记载应该更为准确,当予采信)。

三、白阜之后

据西汉《春秋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皆赞同此说法。传说白阜出生后,白眉、白发、白皮肤,众人以其长相名之为白阜(肤)。白阜精通水脉,是炎帝的通水脉官,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其得姓历史已超过五千年。

四、以地名为姓

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记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名为氏,称为白姓。

五、来自赐姓或改姓

据《五代史》、《续通志 · 氏族略》、《明孝宗实录》等著作记载,回、满、蒙古、犹太、突厥、鄂伦春、佤、苗等民族及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中的白姓,皆为因功受赐姓白、或由其他姓改而姓白,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繁衍生息和发展历程中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这些白姓均非汉族,出现的时间也很晚,不能作为汉族白姓的起源。

白姓的起源虽然有上述五个方面,但影响最大、后世子孙覆盖最广的则是白公胜之后和白乙丙之后。

由于河南息县是白公胜的封地,一些白姓后人遂将息县作为寻根所在地,历史上这里曾建有白公城、太子建庙和白亭等,以纪念白姓的始祖;白姓历史上最杰出的名人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其晚年定居洛阳,在任河南尹时将白公胜墓从湖北荆山迁至洛阳龙门西山南麓与白公胜妻姬氏合葬,因此,近年来的白姓寻根者多把洛阳或白居易故乡及其家族先茔所在地的陕西渭南作为寻根目的地;也有白姓寻根者将白姓历史上的郡望南阳作为目的地;而认同白乙丙为白姓始祖的,又将陕西凤翔或咸阳视为寻根之所(秦穆公时秦国建都于雍城,即今陕西凤翔东南,至秦孝公时迁都咸阳)。这些地方都曾是白姓先祖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和书写辉煌历史的圣地,是中华白姓的发祥源头,中华白姓的血脉从这些地方源起,随同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一路流淌到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流向世界华人所在的每一个地方,而繁衍蕃茂,生生不息。

让白求恩精神传承延续,走近那些按下红手印的白衣战士

3

2022年11月7日,是平凡的一天。对党的二十大代表唐丽娜来说,这一天又是那么不平凡。

这一天,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建院85周年纪念日。站在白求恩纪念馆前,捧着第342件展品,文职护师唐丽娜热泪盈眶。

19年前,初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实习的唐丽娜就站在这里,看着一件件展品送进纪念馆。

当时,这座二层小楼刚刚修葺过,木质楼梯还没有出现细碎的裂纹。

如今,这座纪念馆逐渐苍老,被时光雕刻出一道道皱纹:白色的外墙有些发黄,踏上楼梯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墙壁上留下雨季的水渍。

岁月变迁,年轮增长。白求恩纪念馆馆长闫玉凯介绍,几十年来,纪念馆陆续收录几百件展品,白求恩精神历久弥新。

唐丽娜手中的新展品,是一份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望着这些红手印,她的记忆回到2021年夏天——

“郑州挺住,我们来了!”

一张赴郑州参加特大暴雨灾害救援的请战书上,签下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落下一枚枚红手印。

第980医院官兵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刘会宾摄

长长的队伍中,一张年轻的面庞格外醒目,那是医院政治工作部干事李震。他的任务之一,就是用镜头记录白衣战士们冲锋的身影。

父母是军医,李震从小在医院家属院长大,常听长辈们讲白求恩大夫的故事。

1938年,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华救死扶伤。在延安,与***见面后,白求恩要求一定要上前线。“到前线去,到战斗最火热的地方去。”这是白求恩的回答。

参加工作后,李震在一部有关白求恩的纪录片中看到这一幕,内心受到震撼。在此之前,他知道白求恩的事迹。但他不知道,作为一名志愿者,白求恩的态度是这么坚决、奔赴战场的态度这么坚定。

整理医院近年来的图片资料库时,李震从一张张图片中看到了这样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士兵于钦活因患热射病需要输血时,全院医护人员自发组织献血;非洲埃博拉病毒肆虐,拦不住医疗队队员坚毅的脚步……

2020年,医院抽组人员参加武汉抗疫,李震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医护人员纷纷请战的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李震说,“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一个个签字、一个个手印,填满了一张A4纸的空间。那张请战书中,大家为李震“挤”出一小片空白的地方,签下名字。

打开印泥,伸出拇指,李震郑重地印下一枚红手印。

这,便是白求恩纪念馆的第342件展品。请战书中,一个个红手印如同一颗颗脉动的红心,接续传承着白求恩精神。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白衣战士们将继续传承白求恩精神,奔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那些按下红手印的白衣战士

■陈江文 *特约记者 刘会宾 特约通讯员 崔寒凝

河北石家庄,中山西路398号,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就坐落在这里。

在当地,人们更熟悉它的另外一个名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医院机关楼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标语格外醒目。走在医院里,时不时会遇见身着白大褂的身影。他们步履匆匆,往返在门诊楼、住院楼和卫勤训练中心之间。

今年7月,医院新建的卫勤训练中心门口,见证了这样一个场景——

“优秀政治教员比武”现场,卫勤训练中心一队队长唐丽娜把白求恩救护伤员的故事讲给战友们:“来到医院19年,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名穿着白大褂的战士。我希望回到白求恩医疗队工作,把青春和智慧都贡献给官兵。”

2020年年初,医院的白求恩雕像前,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

深冬已至,滴水成冰。随队出征武汉火神山医院前,看着雕像上白求恩挥手的模样,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玉英心中多了一份坚定。20多年前,她放弃读研深造的机会,毅然背起行囊来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成为一名人民军医。

70多年前,朝鲜战场上,一间茅草和木板建成的病房内,回响着这样一段对话——

“兄弟,忍着点。”军医宋希圣把一块纱布送到负伤战友嘴边,“咬着吧,咱们得尽快手术,不然你这腿就要截肢了。”敌机轰隆隆不断掠过低空,病房震得快要散架。宋希圣想起白求恩曾说过的话:“前方的战士不会因为轰炸而停止战斗,我们也不能因为轰炸而停止手术。”

踏着白求恩的足迹,来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军医们脚步不停,他们与白求恩精神一次次相遇,让白求恩精神传承延续。

时空变换,征途漫漫。一代代年轻的白衣战士写下一份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赓续永恒的初心。

“白求恩医疗队就像家一样,这里已经有了我的根”

夜灯明亮,屋内,只有笔尖在纸面摩擦的声响。

“我请求加入白求恩医疗队,成为白求恩医疗队的一员……”38岁的唐丽娜郑重写下这句话。

“能在白求恩医生亲手创立的医院工作已经很幸运了。”唐丽娜说,“如果说还有什么期待,就是能去白求恩医疗队工作。”

2003年大学毕业后,唐丽娜一直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为患者服务。每当看到白求恩医疗队的队员训练时,她总会投去羡慕的目光。

唐丽娜说:“我渴望像白求恩那样,到前线去,到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去,这样才更有兵味儿。”

“哪里有枪声,就到哪里去。”在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下,唐丽娜加入白求恩医疗队的愿望愈发清晰。愿望就像挂在天上的星星,要摘下它,还要付出百倍努力。

白求恩医疗队是负责战创伤救治的战斗队,队里首先需要补充外科手术人员,只有极个别护理操作技能非常优秀的护士才能入选。

“真是太煎熬了!”唐丽娜云淡风轻的语气后,分明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叹息,“首先是护理操作技能优秀,比方说微光穿刺要又快又准;其次是应急处置能力,能够处理危机状态,比方说心内监护、除颤……”

2022年11月,党的二十大代表、第980医院文职人员唐丽娜(右一)与医护人员通过书画展的形式,赞颂新成就、共话新使命。李震摄

经过不懈努力,唐丽娜终于凭借过硬的技术,在卫勤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荣立二等功。后来,她成长为医院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教员。然而,逐渐了解白求恩医疗队的训练任务后,她才意识到,很多事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战时自救技能、战时抢救技能、战场救护……大量新名词涌入唐丽娜脑海,让她几乎招架不住。

方案、细节、备战……无数与战场相关联的准备,让她认识到白求恩医疗队与战场救护的紧密程度。

那一刻,唐丽娜紧张胆怯中又顿生豪情——“这就是我想要去的地方。”

十年磨一剑。唐丽娜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多次在卫勤比武中摘金夺银,终于如愿加入白求恩医疗队。2020年,她随队赴武汉火神山医院,在抗疫一线执行任务71天。

两年前,唐丽娜因工作调整调离白求恩医疗队。这次,她再次写下请战书,就是想重回白求恩医疗队。

拿起笔,唐丽娜继续伏案书写。“白求恩医疗队就像家一样,这里已经有了我的根。”写完最后一笔,她长舒一口气,给碳素笔盖上笔帽时,“有种侠客收刀入鞘的感觉”。

或许这份心愿太迫切,唐丽娜在请战书的落款后,又按下一枚红手印,时间定格在2022年3月18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唐丽娜说,“身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这也是我肩上的一份责任。我们要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把卫勤保障本领练过硬,把平时的工作做得更扎实。”

“去白求恩亲手创立的医院工作,是我的荣幸”

日前,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到白求恩纪念馆参观见学。得知赵玉英曾奋战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抗疫一线,一名电视台记者拦住了她,请她谈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作为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我和战友们要聚焦备战打仗,不断锤炼医疗保障硬功。”采访中,这位51岁的军医还谈起自己年轻时曾面临的一个选择题——

是去北京读研深造,还是到白求恩亲手创建的医院当军医?

军医赵玉英为群众义诊。张彬楠摄

还是小女孩时,赵玉英在课堂上学过《纪念白求恩》。那时,她心里就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赵玉英对这句话印象深刻,现在还能流利地背出来。

高考后,赵玉英如愿进入吉林省白求恩医科大学。一次上课,老师组织大家测血型。当结果显示为O型时,赵玉英“高兴得要跳起来”。能和白求恩是同一个血型,能当“群众血库”,那是多么幸运的事!

80多年前,山西省广灵县八路军前线医院,白求恩在伤员彭清云身旁躺下,对助手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

灵丘伏击战中,彭清云右臂受重伤,必须马上输血,进行手术。当时,很多人反对白求恩献血,因为此前他刚为一位截肢的战友输过血。

“输我的血。”白求恩直接用针管把自己的血抽出来。

随着拇指轻柔按压,白求恩的血液慢慢流进彭清云体内。输过血后,白求恩坐在椅子上休息,疲惫的脸上浮现一丝欣慰的微笑。

白求恩甘当“群众血库”这个故事,赵玉英一直记在脑海中。她又翻开书本寻找相关资料,目光落在一张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照片上。

这所医院的前身,是创建于抗战初期的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白求恩以身殉职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晋察冀军区将这所医院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我学医,就是希望成为像白求恩那样的人。如果有机会能去他亲手创立的医院工作,去他战斗过的地方工作,那不是很幸运的事吗?”长夜漫漫,兴奋占据了赵玉英的大脑。最终,她决定“遵从内心的声音”。

“你再考虑考虑?”得知赵玉英的决定后,老师拉住她问,“你成绩很好,再读研深造一下,肯定会有很大进步。工作以后,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想再读书深造可就难了……”

望着老师关切的眼神,赵玉英犯了难——去北京读研深造,那是多少人的梦啊!

“老师,能穿上军装,去白求恩亲手创立的医院工作,是我的荣幸,也是意外的惊喜,我不想放弃……”赵玉英一句话打破沉默。

“白求恩是我们每个医生的榜样!我也想去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感受一下……”老师有些激动,握住她的手说,“玉英,祝你梦想成真。”

“其实,年轻时的选择很单纯。”赵玉英说,“我不后悔,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毕业分配那天,赵玉英在分配意见书后签字,又郑重地按上了一枚红手印。

没有人知道,签字前夜,赵玉英默默地将北京来的录取通知书夹在书本中,小心地珍藏在背囊里。

拿起书桌上那张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照片,赵玉英满眼泪花。那一年,她22岁,青春正好。

“一切为了战友,一切为了胜利。做这个决定,我不后悔”

诞生于抗日战场的白求恩医疗队,还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

为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找到老军医宋希圣,听他讲述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

宋老今年93岁,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胸外科主任,如今在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干休所安享晚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起这首歌,宋老的思绪一下子回到1950年。

“医院要抽组华北手术队了!”一个消息不胫而走,像一声炮响贯穿宋希圣的耳膜。

去食堂打了两个馒头,宋希圣就急匆匆往外走,身后是食堂大姐的呼喊声:“小宋,怎么不打点菜了?”

路上,同事们三三两两都在讨论抽组医疗队的事,只有宋希圣一个人步履匆匆往宿舍赶。

“我要申请参加医疗队!”一个声音从内心迸发出来,不断在宋希圣的脑海里回响。“一旦祖国需要,就要勇敢地去奉献。”这是他在内心为自己标定的军人样子。

作为一名医生,宋希圣常年直面生离死别,已经习惯将畏惧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工作在白求恩亲手创立的医院,感受着战火的味道,医护人员思考的都是战创伤救治,心思都在离战场最近的地方。耳濡目染之下,宋希圣也逐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不断救治伤员,不断提供新的救治方案,一遍一遍反复提醒着宋希圣军医的职责和军人的使命。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下的汗,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是融入了宋希圣的筋骨,长成他身体的一部分。

80多年前,白求恩来到晋察冀军区,换上八路军军服,向聂荣臻元帅提出请求:把他“当一挺机关枪使”。

接下来的烽火岁月里,这挺“机关枪”挺立在破庙中的手术台上,出现在山西省五台县的“模范医院”里。直到离世之际,白求恩还坚持看完最后一名病人才倒下。

烈火炼真金。新一代的“白求恩”此刻就要上战场。那天夜里,宋希圣写下申请书,希望组织批准他成为医疗队的一员参加抗美援朝。

宋老说:“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的那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切为了战友,一切为了胜利。做这个决定,我不后悔!”

那天夜里,宋希圣写下请战书。他还没来得及告知家人,也没征求他们的意见。

父母会不会阻拦自己,宋希圣不知道答案。可他知道,如果错过这次任务,自己会遗憾终生。

若说有心愿,宋希圣也期望着自己能平安凯旋,让父母后半生更有着落。不过,比起榜样的力量,这些小心愿又显得微不足道。

宋希圣希望能像白求恩那样,在距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坚守一方阵地,延续战友生命。即便牺牲,让鲜血染红军旗,也是军人的荣誉。

第二天早晨,21岁的年轻军医宋希圣在那页请战书上,郑重地按下一枚红手印……

为白求恩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杨亚强

1937年11月7日,八路军在根据地建立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第二年,白求恩到达根据地后,带人将这所医院扩建为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从那时起,白求恩医疗队的旗帜便一直伴随着它的战斗基因飘扬到今天。

白求恩为什么会放弃优裕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什么在艰难困苦中会那样从容乐观、热情似火?正如他所说:“我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白求恩的所言所行,彰显着一颗澎湃的心、一个崇高的灵魂。

心有方向,脚下生根。一名党员,信仰不能丢,丢掉了就会变质变色;灵魂要守住,守不住就会失魂落魄。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擦亮“白衣战士忠于党”的政治底色。

1938年9月,在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开幕典礼上,白求恩讲道:“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父亲。因为,实在说,他们比兄弟、父亲还要亲切些,他们是你的同志。你不把他们看得重于自己,那么,你就不配从事卫生事业,也简直不配在八路军工作。”今天读来,这些话仍然振聋发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军队医务工作者要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发扬白求恩精神,持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官兵和老百姓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白求恩的一生,是不断探索实践、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生。在炮火纷飞、枪林弹雨的环境中,白求恩还时刻想着编教材、搞革新。今天,我们更应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作为。

眼中有路,脚下生风。站在新的起点上,工作在白求恩亲手创立的医院,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接续传承白求恩精神,切实把官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不懈努力的方向,以昂扬姿态投身现代化卫勤力量建设,为白求恩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陈江文 刘会宾 崔寒凝

来源: 中**网-*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名人 历史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