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甲虫的特点-圣甲虫的特点与照片

2024-04-01 14:22:40 百科达人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圣甲虫是椭圆形,别称屎壳郎,它长得很像一棵没有消化的树茎。圣甲虫,生活在草原、高山、沙漠以及丛林,只要有动物粪便的地方,就会有它们勤劳的身影。在广大的甲虫世界里,圣甲虫是最神奇的是它们的身体外面套着闪出青铜色或者弱翠绿或者深蓝色光芒的盔甲,因此也得名-圣甲

圣甲虫的特点

1

圣甲虫是椭圆形,别称屎壳郎,它长得很像一棵没有消化的树茎。圣甲虫,生活在草原、高山、沙漠以及丛林,只要有动物粪便的地方,就会有它们勤劳的身影。在广大的甲虫世界里,圣甲虫是最神奇的是它们的身体外面套着闪出青铜色或者弱翠绿或者深蓝色光芒的盔甲,因此也得名-圣甲虫。

《木乃伊》系列当中的圣甲虫,了解一下?

2

万广农业

带你领略昆虫的世界

《木乃伊》系列中的圣甲虫

《木乃伊》系列中这些掉落在地“圣甲虫”无疑是人类的噩梦,令人胆寒,而今天他们却有机会成为你我的宠物。

本文转自狐友:达尔文肆养学

中国是一个锹形虫大国

锹甲(qiāo jiǎ),亦称锹形虫,属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锹甲科Lucanidae

中国大约有四百来种锹形虫,而全世界的锹形虫种类应该是一千八百种左右,中国占了近四分之一,可见中国是一个锹形虫大国。

饲养锹形虫最早流行于日本,这个物种很受日本甲虫爱好者的喜爱。距今为止,日本饲养锹形虫的历史将近六七十年。而国内,真正开始锹形虫宠物化也就这十来年,相较日本还是很短的。而作为宠物的锹形虫,目前主要产自亚洲,譬如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锹形虫的栖息环境是在野外阔叶木丛生,植被茂密、生态良好的地方。锹形虫更喜好偏低温的环境,所以在海拔高一点的地方,锹形虫数量相对平地会更多一些,品种也会丰富。以浙江为例,八百米到一千五的话,锹形虫会有十几种;而在浙江低海拔平地地区,基本以中国扁锹为主,品种比较单一。

在我们中国国内,最普通常见的锹形虫品种是中国扁锹、中国大锹和两点赤锯锹等。

锹形虫这个物种的外观特征非常显著。首先,大部分品种的公虫,都会有非常发达的大颚,也就是头部前面有一对可以左右互夹的大夹子,而母虫的大颚相对而言比较细短,这个特征让锹形虫很容易就跟其他甲虫大类区别开来。另外,大部分锹形虫的形态都偏向于扁平,它们没有其他的身躯那么圆润。

因为中国是一个锹形虫大国,且现在锹形虫饲育日益繁盛,所以大家可能会比较关心锹形才是否能合法饲养的问题。就我所知,目前国内锹形虫好像只有两三种是三有动物,并没有重点保护的锹形虫,因此中国**产的锹形虫几乎都可以人工饲育,大家的选择性很高,当然要避开那几种三有锹形虫。

锹形虫其他的生态习性,和兜虫差不多:夜习性、趋光性,大部分成虫以树汁、水果为食,幼虫吃的也是朽木和腐植土。

部分锹形虫母虫繁殖期间,还会取食一定的动物蛋白补充营养。

和饲育其他甲虫时相比,锹形虫明显不同的地方应该在于温度:其他甲虫喜好偏中高温一点,而锹形虫饲育更偏向于低温。

当然,这里的中高温是相较于爬虫而言的。大部分爬虫都能适应 30 ~ 33 度的高温,而这个温度对于大部分锹甲幼虫来说,是无法健康顺利生长的。即使饲育成虫,能在这个温度下养很久的也不多。

哪种锹形虫才是最好玩的呢?

我先来谈谈我的最爱吧 —— 扁锹和两点赤锯锹。

扁锹主要分布于亚洲,有十几种和二十多亚种,常见的有牛头扁、苏门答腊巨扁、巴拉望巨扁、印度扁,中国扁锹等等品种。

他们身体宽厚程度和大而粗壮程度都有所不同,在一般人眼里,他们是黑漆漆的“屎壳郎”,在爱好者眼中它们每种都散发着不一样魅力。

我最喜欢扁锹里大颚最为宽厚的苏门答腊巨扁。这个品种可以饲育出 100 mm 以上的庞然大物,像大闸蟹似的,雄壮威武。当然,苏门答腊巨扁并不是最大的锹形虫,最大的是长颈鹿锯锹,长度可以到达一百三十毫米以上,对于夹夹虫来说是相当大了。

苏门答腊巨扁的身体和大颚都非常宽厚,放手上点像大闸蟹的感觉,它的成虫和幼虫养活非常简单,可以说是入门级别的大型甲虫,但是想养出大个体的成虫,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两点锯锹形虫在中国分布很广,甚至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这个物种在大颚形态和身体颜色上都会有明显差异,观赏性、收藏性和把玩性都很高。

我的第一只甲虫,是朋友送给我的中国扁锹。

第二只锹形虫是淘宝上买的 —— Y纹锯锹形虫。Y纹锯锹形虫的体色偏向于米黄色,第一次见到就感觉非常精美,它不同于其它锹形虫都是偏暗色调。

那时我买的是幼虫,比较小,不占空间,很容易顺利羽化。

锹形虫的饲养就是给它一些合适的垫材,比如发酵木屑或者水苔这些都可以。切记,避免阳光直射,虫子放在室内饲养就行。另外,环境要保持湿润,食物充足,基本就这些。

而所有锹形虫的蛹室都是水平的或者稍微倾斜的,并没有竖直的情况发生。化蛹期间最需要饲养者做的还是少打扰,让蛹顺其自然地羽化。

那到底如何养出「巨无霸」呢?

很多饲主都以养出更大更重的锹形虫(也包括兜虫)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亲代,温湿度,管理和食材这四个条件。

不同品种,需要注意的细节也不同。以两点赤锯锹为例,它们的食性更偏向于兜虫,所以在养的时候,可以采用偏腐偏湿的食材。食材的湿度,是手握紧食材不滴水,松手成团为宜。食材的腐朽度,是手指揉搓时手感比较细腻,不能太生硬的程度为宜。

注意温度,饲育两点赤锯锹的温度可以尽量低一点,建议 18 ~ 20 度为宜,这样可以稍微延长一下幼虫期,但又能保证它们可以正常进食和生长发育。如果控制好温度,并使用偏腐朽偏湿的湿度饲育两点赤锯锹,一杯 1 L 容器饲育到底,一般是很容易养出长牙大个体的。

养甲虫和养爬宠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温控方面。爬虫几乎都是只考虑加温就行,而甲虫很大一部分要考虑到是降温问题。养的多,建议直接开空调;养的少的话,对于部分温度敏感的甲虫品种,可以改装小型的制冷箱或冰柜加以使用。

对于每个甲虫品种的幼虫管理大都差不多,就是少打扰。食材几个月换一次即可,比如两点赤锯锹无**母都可以一杯到底。另外也不能经常拿起容器进行观察,保持饲育环境的安静才能让幼虫们安心地长大。

食材的话,锹形虫在人工饲育环境下一般使用初级发酵木屑、深度发酵木屑和菌瓶这三大类即可要想将苏门答腊巨扁养出大个体成虫,非常重要的两点是食材以及温度,以前我们经常用发酵木屑饲养苏门巨扁,羽化的成体长度最多就八十毫米左右,偶尔有养功厉害的虫友能饲育出九十毫米的个体,不过少之又少。

自从我们使用菌瓶饲养苏门答腊巨扁,养出的很多成虫公虫都能达到九十毫米以上,当然距离日本菌瓶技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国人爱兜虫,老外爱锹甲

“兜虫”,名字源于日本,日本人认为这类甲虫的头部很像武士的“兜(头盔)”,所以叫兜虫。

以国内的甲虫市场为例,玩苏门答腊巨扁的虫友非常多。

而两点赤锯锹,因为是国产物种,并且数量非常繁多,所以大家都认为它们是地摊货,饲育的人反而很少。但我个人很喜欢,还收集了六个产地的两点赤锯锹,期待明年的羽化,放手上拍个大合影,从而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两点赤锯锹的魅力。

兜虫和锹形虫相比,大部分国人应该更喜欢体态圆滚滚的兜虫。因为锹形虫的形态偏向于扁平,而且前面又有一副大夹子,一般的人初次不能接受。但其实国际市场就有些不一样,反而是锹形虫更受欢迎一些。

像日本已经玩了几十年甲虫,锹形虫的收藏和饲育更火热一些。当然,兜虫和锹形虫都是美物,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热爱。

关于甲虫的价格,以苏门答腊巨扁为例的话,一只八十毫米左右的公虫成虫,单价在三百来块钱,母虫八十来块,L 1、L 2 幼虫也就三四十块钱一条,总体还是非常便宜的。而两点赤锯锹就更便宜了,幼虫一对就几十块。

对于新入坑的虫友来说,切勿盲目追求极限大个体,重要的是先把食材琢磨透,合理使用,并把甲虫的温控做到位,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最后,欢迎入坑~

万广农业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国内万人嫌,澳洲圣甲虫,粪粪不平的澳大利亚对它情有独钟

3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畜牧业先进,矿产资源丰富,拥有无限的发展远景和享誉全球的知名度。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却被一个小小的屎壳郎给缠的焦头烂额,甚至每年购置屎壳郎的成本要花费近千万澳元,澳大利亚背后疯狂求购的原因又是为何呢?

  “粪粪不平”的澳大利亚

  遥远的十六世纪以前,欧洲人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始终坚定认为存在着一个未被发现的南方**。但受发展所限,人们始终未曾触及这片**,只能在地图上模棱两可的绘制在南极洲附近。

  直到17世纪的1606年,荷兰人威·扬茨乘坐帆船第一次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将其称之为新荷兰。但土地争夺向来都是强国所属,1770年英国将澳大利亚占为己有,并重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

  1788年英国人向澳大利亚流放了730名罪犯,从此之后,澳大利亚成为了著名的罪犯流放地,随着罪犯日趋增多,后来逐渐有英国公民也移居至此。直到1868年澳大利亚才停止了罪犯输送,在这60年间,澳大利亚一共来了16万名罪犯。

  在18世纪英国罪犯的流放过程中,殖民者们发现澳洲气温湿润、水草丰富,并且没有任何残暴的大型猛兽,换句话说,这里简直就是天然的牧场。于是在英国人的操作下,澳洲引进了几只壮硕肥大的奶牛。

  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畜牧条件让奶牛数量突飞猛进,农场主们因此过上了无忧无虑的躺平生活,每日沐浴着温馨的日光,享受着可口的咖啡,却殊不知怡然自得的表面背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从最初引进的几头奶牛,截止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澳洲地区的奶牛总量已经达到了2600万头。足足2600万头奶牛,就算粗略估计,它们每天也要产生60吨左右的粪便。每天的吃喝拉撒全都要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时日一久农场主们慢慢发现,牛粪已经堆积成山完全无法处理,于是只能任由泛滥。

  牛粪越堆越多,腐烂过后就会滋生出无数细菌以及苍蝇,细菌蔓延至地下河直接影响到水源,漫天飞舞的苍蝇则让人们的生活严重受害。最为严重的时期,澳大利亚居民完全不敢冒然打开门窗,见缝插针的苍蝇不但会伺机钻入门缝,甚至会误入到人们口中,本土餐饮业也因此日渐萧条。

  牛粪影响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让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进入到永无止境的恶循环,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经济以及畜牧业以奶牛为主赖以为继无法脱离。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项难题?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由自然生态引发的环境问题,自然也需要生物本身的运转来解决,于是在这个火烧火燎的关头,澳大利亚的超级英雄屎壳郎隆重登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超级英雄屎壳郎

  屎壳郎这种生物大家耳熟能详,无论是荒郊野岭还是偏远山区,它的身影遍布除南极洲外全球各地。作为与屎结上不解之缘的生物,屎壳郎留给大家的印象总是遭到唾弃。然而它的出现却能挽救澳大利亚于水火之中。

  屎壳郎学名蜣螂,在西方被冠以圣甲虫的美誉,以动物粪便为食。在全世界范围内,共计有20000多种类别的屎壳郎,它们饮食与生存方式各有不同,它属于金龟子科下的大型昆虫,体表为黑色或褐色,是昆虫界赫赫有名的大力士,能推动大于自身体重300倍的东西,与蚂蚁平分秋色。

  屎壳郎在生态环境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对于一些食草性动物,屎壳郎在搬运处理粪便时,会将一些没有消化的种子携带到各地,继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小蜜蜂的作用。

  然而屎壳郎最重要的意义仍然还是处理粪便,兢兢业业的屎壳郎对于所有的粪便都来之不拒,但不同种类的屎壳郎都有着独特的喜好,这也是澳大利亚劳神费财购置屎壳郎的原因。

  其实澳大利亚拥有着400多个种类的本土屎壳郎,澳大利亚坐拥一片独立**,上面栖息着考拉以及袋鼠等原生物。这些动物的粪便都有着一个相同的特点,粪便坚硬干燥,便于屎壳郎处理。

  在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澳大利亚本土屎壳郎早已习惯了食用这种坚硬都粪便,然而英国人将奶牛引入后,本土冒出了许多稀沥沥的黏糊糊的粪便。这种粪便对于本土屎壳郎而言,一是不对胃口,二是难以滚成球来运输,经常还没下手就得自己丑态百出,所以对于奶牛的粪便,本土屎壳郎也是敬而远之。

  万般无奈的澳大利亚人展开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澳洲屎壳郎项目,从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屎壳郎选拔,其条件之苛刻,筛选之严格,让众多屎壳郎都勃然大怒跺脚骂娘,最终南非屎壳郎从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南非屎壳郎分布较广,再加上气候环境与澳大利亚近似,原本以为引进计划会大获成功。未曾想从南非引进的四十多种屎壳郎失败率竟然高达99%,经过专家不断改进方案和人工干预,最终有23种屎壳郎成功在澳大利亚定居。

  屎壳郎进口之后,澳大利亚的牛粪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土地养分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维持先前的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只能不断从中国购置有机肥。

  在澳大利亚政府声势浩大的号召下,当地还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职业─屎壳郎供应商。在完整产业链的供应下,目前1500只屎壳郎引进需要400美元,单价大概相当于1.73一只。

  举全国之力来进行屎壳郎选举,这样戏谑的一幕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是澳大利亚政府在为之前奶牛畜牧所获得的红利买单。不顾自然生态平衡,为了一己私利贸然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最终只会导致环境遭到破坏,恶果终须恶人尝。

作者:天宇 校稿:川川

#头条创作挑战赛#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甲虫 特点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