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为什么(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2024-04-18 12:32:04 百科达人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历史对于人们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借鉴其中的人与事,不至于重蹈前人覆辙。如果一个人历史读得多了,知道成与败的事情就多了,在实际生活中和没读过历史的人相比,他的成功与失败几率就会不同程度增大与减小,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 怎样读史才能真正使人明智2作者:**上海市委

读史使人明智为什么

1

历史对于人们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借鉴其中的人与事,不至于重蹈前人覆辙。如果一个人历史读得多了,知道成与败的事情就多了,在实际生活中和没读过历史的人相比,他的成功与失败几率就会不同程度增大与减小,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

怎样读史才能真正使人明智

2

作者:**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育长,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梅丽红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全党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深入认识党情国情

2019年7月,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2019年11月,***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又加上了“改革开放史”的学习要求,强调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2020年1月,***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再加上了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要求,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之所以如此重视“四史”学习教育,是因为“四史”贯穿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四史”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的优良传统、带来的精神激励,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

同时,“四史”蕴含着中国***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四史”学习教育可以让党员干部更深入地认识党情、国情,更深刻地把握历史规律、历史本质,进一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核心是史实史观史鉴

“四史”学习教育不是简单地追溯过往,而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要以科学的方法认知历史本原,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化为后人的智慧,这样的“读史”才能真正使人“明智”。其中,核心要义是史实、史观、史鉴。

史实,即搞清楚客观存在过的过去;史观,即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解读、评价;史鉴,即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三重要义是相互关联的。史实是理解、解读、认识历史的基石。“口说无凭,以史为证”说的是,历史学习要从事实出发。史实依赖于史料,但史料不等于史实。史料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只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才能一步步地接近历史“本然”。

历史的“本然”也不等于历史。某一历史现象、人物或事件会因人们对史实构成的复杂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立场的不同,而得到不一样甚至相反的理解和评价。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会影响或左右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吸取,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因此,“四史”学习教育首要的是以准确的史实为依据。史实是史观的骨肉,史观源于对史实的尊重和归纳,史鉴也有赖于史观的价值和逻辑引领。

历史的“本然”是既成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认识历史“所以然”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波浪式发展和螺旋式前进。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才最终使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经历挫折之后,走上了在改革开放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把“四史”贯通起来并置于宏阔的历史纵深、历史比较中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重在以史为戒以史为训

历史虽然有过去性的特点,却又是人们了解理解变化与延续的主要途径。“四史”因具有初心、使命的鲜明主题与深厚的实践基础、强烈的现实关怀、鲜明的与时俱进特质,更可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获取精神养料、探求为政之道、把握发展规律的知识源泉。

“以史为鉴”重在“以史为戒”“以史为训”,即要有对历史的自觉反省与反思。历史认识和实践上的局限性,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但不等于说我们不应该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

比如,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因为,历史实践证明,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状况不是由少数人主观设定的,而只能由经济发展的实践来决定。正是遵循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不断完善。

所以,“四史”学习教育既要注意从历史实际出发,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行评价,也要以历史为镜来观察现实。这样,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就会有更多的历史眼光和认知理性,就能更自觉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史为鉴”还要求科学对待挫折。一方面,历史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而是曲折的。就思想方法而言,对待成功还是失败,对待胜利还是挫折,都不能采取绝对主义的态度。另一方面,看一个政党在政治上是不是高明,不在于是不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科学地对待所犯的错误,能不能找到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培根人生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学让人深刻

3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为大家解读英国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经典代表著作:《培根人生论》。

论善良

人性的善恶,自古以来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争论不休,并没有一致的观点。培根说,人类向善的倾向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种品德是一切品德中最为伟大的。真正向善的人对身边的人和对陌生人都是一样的态度。我们过度追求权力和知识,可能会让我们堕落,而唯有追求向善是不会过度的,而且可以说多多益善。但培根提醒我们向善也需要注意,一方面不要为了面子去行善,那样我们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其次,我们向善要适当。

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宝石和公鸡的故事。说的是: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它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这个故事说明了,对人施以善意应该要得到,给一只公鸡一颗宝石,还不如一粒麦子。

当然,除了人性中的善,我们人性中也存在一种天生的恶性,轻微的恶比如暴躁不逊、任性固执等等这些不良品质,而更严重的恶则是一种趋向嫉妒或者纯粹的祸害。因为这种恶的人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

论时机

培根说“如果幸运也可以在市场上交换,那么在这期间,你就会看见它的价格在不断下落”。我们都时间时机非常重要,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运气和机遇总是难以捉摸的,也是不可持久的。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危险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只要扛过一个看上去最危险的时期,往往会柳暗花明。但相反,一件事你有一个幸运的开始,接下来你反而要更加小心谨慎了。

那如何抓住和利用机会呢?培根给了我们两点建议,一个是要有大局观,另外还需要行动迅速。对于危险,如果一个人总是犹豫不决,结果肯定会错过克服险情的最好时机。而且当一件危险之事临近之时,如果迎头冲上去加以解决,要比等待时机、长久观望更为有效。

论猜疑

作者说,猜疑之心就像蝙蝠。夜行的蝙蝠永远是在盲目中乱飞的。猜疑这种盲目心理会使人精神迷惘,疏远友人,扰乱工作,甚至影响事业的发展。胡乱的猜疑让君王易施**,让丈夫易生嫉妒心,让智慧之人优柔寡断。猜疑其实不是一种心病,而是一种脑病。这种病会让一个天生勇健的人生出猜疑之心。

经常猜疑的人,多数是因为目光短浅,缺少阅历。因此,爱猜疑的人最好是多学习一些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才是解决之道。而要调剂这种猜疑之心,一方面需要我们对有所怀疑的东西在心里要有所警惕,同时也不要过分表露于外。

而要清除猜疑最好的办法,就是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疑心告诉那些被怀疑的人。这样一来,怀疑者对于被怀疑的人肯定就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同时又可以使被怀疑的人小心留意,以免言行不慎再让人产生猜疑。但是这种办法,对于那些性格卑污的人来说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的人,如果发现有一次自己受到了怀疑,那么将会永远虚伪下去。意大利人有一句格言是:“受到猜疑的人不必忠实于责任”。这句话的意思好像就是说猜疑之心阻碍了忠诚似的。其实,受到猜疑的时候被猜疑者应该更加忠诚才对。

论习惯

我们说的话,是来自于我们的学识;但我们做的事,则来自我们的习惯。我们养成习惯,又成为习惯的奴隶。

思想家基雅弗利曾说:天性力量和动人言语,若无习惯增援,都是不可靠的。

习惯往往支配着我们的意志,世界上有很多人常常突然做出起誓、许诺、决意、包票之类的决心,但是转眼就把这些夸下的海口抛诸脑后。原因在于,旧有习惯仍旧支配着人的行动,甚至引发了严重伤害也很难改变原有习惯。想想我们在年初做的那些计划,到年底有多少完成了就知道了。

除了迷信以外,在其他事情中习惯总是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其势力之强,使得人们即使在自白、抗辩、允诺、夸张之后,也依然一如既往地做下去,难以改变,好像他们是由习惯驱动的机器似的。这种情形真使人惊讶。比如印度人。我这里所说的印度人,是他们当中的天衣教信徒那一派。他们会安安静静地躺在一堆干柴上面,然后让人点燃柴火,自焚而牺牲。不但如此,连他们的那些妻子,还要争先恐后地与丈夫一同烧死。早在古时候,斯巴达青年常常乐于在狄安娜祭坛上面受苦,身遭笞刑,身体一动不动。

不过即便习惯支配着我们的意志,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也仍然需要养成好的习惯。培根说,如果在年幼时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它就是一个最完美的人生习惯。这也是我们从小要接受教育的原因。所谓教育,就是一种从早到晚养成的习惯,而且习惯在幼年时期更容易养成。

论读书

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女杰书简》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让人精密;哲学让人深刻;博物让人深广;伦理让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也有很多名言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全部都是每天阅读的人。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培根说:读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增长才识,学习关于修养的知识,会使你的谈吐文雅。学习关于发展事业的知识,会对你在处理事务做出判断时大有益处。读书学习并不是空洞的文字堆积,心术不正的人常轻视学问,老实巴交的人常羡慕学问,而聪明能干的人常运用学问。人在精神上的缺陷,都是可以通过学问来补救的。这就如同肉体的病患,可以用适当运动进行理疗加以改善一样。

关于读书,除了重要性之外,培根还指出三点,第一是,读书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第二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精读;第三是,读书和写作最好相结合。

首先,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培根说,人有了学问可以使人的天性闪光,而学问经过了检验与锻炼,就如同大自然的花草经过不断修剪之后那样,呈现出了美观。学问如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书本知识未免显得过于呆板而笼统。

其次,读书的人学会读书的本领,要以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人。世界上有一些书,可以认真欣赏,仔细品读,也有一些书可以仰吞而下,浏览一下。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书,它们需要反复翻看,慢慢去咀嚼消化。

这也就是说,世上有些书,只要倾心去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够了,也有一些书我们应当尽力通读,但是也不必过于精细去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呢,则可以反复细读,而且要用心去咀嚼它们。更有一些书也可以让人去读,而自己只需要看看他们的读后感就够了,不过这种办法,只适合于比较次要的书籍。否则那些摘录的内容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要怎么选择要读什么书呢?《黑天鹅》的作者,尼古拉斯·塔勒布给了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读名人精读,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一定读那些经过了千百年历史的沉淀下来的经典著作。

最后,读书最好配合写作。阅读能够让人身心充实,身手敏捷。写作和笔记可以让人变得富有条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作较少,那么他就必须有一个好记性。如果一个人较少与人交流,那么他就必须拥有敏捷和机智。假如一个人读书读得很少,但他又假装有学问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有一些可行的狡黠,这样的人会把不知充当为知。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使人 明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