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消费关系_生产与消费关系图

2024-04-12 18:31:11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produce),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

生产与消费关系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生产(produce),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称社会生产。狭义生产仅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也指动物的繁衍后代。

经济史:农业与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两大部门,有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2

引言

经济史:农业与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两大部门,有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农业依存工业的需要产生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要求。如果撇开工业对农业、农业对工业的局部依存关系,从总体上来考察,农业与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部门,相互间也存有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农业对工业的依存关系

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它的生产是建立在传统农业要素基础上的。这内在地决定了传统农业无法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塑料薄膜等。当然,要使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绝不仅限于理论推导,它也得到了实证分析材料的支持。速水佑次郎和沃隆·拉坦曾进行过一项合作研究,他们比较了21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0美元以上国家与22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0美元以下的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以及各种投入要素(国内资源、技术性投入、人力资本和规模经济等)对这一差别的影响比例。

结果显示,1980年较高收入组的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收入组国家高90.7%。以这一差别为100%,其中国内资源(土地和牲畜)对差别的影响份额为26%(土地和牲畜分别为8%和18%),技术性投入(化肥和机器)的影响份额为27%(化肥和机器分别为16%和11%),人力资本(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影响份额为19%(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别为5%和14%),规模经济的影响份额为15%,其他因素影响为13%。而对17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和12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00美元以下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表明,1980年两者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94.5%。

以这一差别为100%,国内资源的影响份额为28%,技术性投入影响为26%,人力资本21%,规模经济为22%,其他因素的影响为3%。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传统农业的框架内是难以生成的,只能依赖现代工业的进步和发展,这内在地决定了农业对工业的依存关系的存在。农业对工业的依存关系与工业对农业的依存关系在发展趋势上有明显的差异。工业化起步是以农业的一定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工业对农业的依赖关系很强。但随着工业部门自我循环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量的加大,工业对农业的依存关系有渐趋减弱的态势。

相反,农业对工业的依存关系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渐趋增强。根据拉兰·韦茨的研究,农业生产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粹的、生产力低下的维持生存的农业。第二阶段可以称为是“多种经营”或“混合”农,在这阶段,农产品的种植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消费的需要,另一部分用于交换。第三个阶段是“现代化”农业,这个阶段是专门从事为满足商品市场需要的高生产率的“专业化”农业。

在维持生存的农业中,劳动工具简陋,资本投入极少,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要素,产量和生产率都不高,生产和消费大体相等,并且两种主要农作物(通常是小麦、大麦、高梁、水稻或玉米)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农业处于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微弱。到了混合农业阶段,农业的封闭和自我循环逐渐被打破,与工业的联系从两个方面得到加强:一方面农业的发展有可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提高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能力。

一在这个阶段,能够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如小型拖拉机、播种机或者牲畜拉的铁犁)以及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化肥、农药、良种等产品备受欢迎。当农业进入现代化阶段,农业已转变为完全开放的国民经济子系统,它对工业的依赖不再局限于机械、化肥等投入品,更重要的方面在于要求工业为农业提供资本、技术及科学研究的成果。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这种依存关系具体表现为两大部门比例关系的内在要求。假定一国不存在对外贸易,经济处于内循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将要求农业与工业维持一个严格的比例关系,否则经济增长过程将受到阻碍。农业是提供给人类食物的基本产业,是轻工业生产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如果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农业滞后于工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需要,工业的利益将受到双重损害:一方面原材料短缺,生产能力闭置浪费;另一方面,在价格机制起作用的场合,粮食供给不足将导致价格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费用增加,利润减少。

从动态的角度看,工业部门还不得不将部分资源转入农业,以推动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供给。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减慢甚至停滞。工业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部门,也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主要供给者。工业化进程减慢甚至停滞势必影响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这种转移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以及向农业提供现代生产要素。从而对农业的发展造成损害。与封闭的经济相比较,开放的经济对于农业与工业增长的比例关系的要求宽松很多。

在开放的经济中,一国可以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以及自身资源禀赋状况,配置资源,开展对外贸易关系。此时,无论是农业落后,还是工业不发展,原则上都不会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外部资源的流入填补了自身资源供求的缺口。以日本为例,如果它不能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欧等国获得粮食及原料的供给,如果它的工业离开了美国、中国、西欧等的庞大市场,它一定难以发展到今天从人口的职业分布到国民收入构成上所表现出的高度工业化。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国际贸易只是为农业与工业增长的比例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这种活动空间又依一国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而放大或收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在开放的环境中,经济增长依然对农业与工业要求一个较为严格的比例关系。事实上,即便是竞争能力极强的国家,它的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也不可能完全依赖贸易途径来维系。

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开展“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工业化了的国家。当它的工业化起步时,农业已由18世纪耙轮耕作法的普及和“圈地运动”为主的“农业革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805-1835年,农业年均增长率为1.2%,工矿业为4.7%,整个经济为2.9%;1835-1836年,农业年均增长率为1.3%,工矿业和整个经济分别为3.0%和2.2%。正因为如此,人们通常把英国作为农业先于工业增长的典型。近年来,这种观点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批评。理由是:农业的进步不是集中在短时间之内的,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产业革命开始时,农业革命尚在继续,因此,农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是并行不悖的,产业革命离开了农业革命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

结语

法国是较早开展产业革命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之一。法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几乎保持同步增长。在18-19世纪,农业的增长率处在0.2-1.1%的范围,同工业增长率的差距是1.4-2.3%,同整个经济的差距仅为0.1-0.9%。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多且各异。但是,从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来看,根据上述的分析,下述两个方面对工业化的进程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工业化的起步需要一个较为发展的农业基础。农业的持续增长是工业化顺利推行的重要条件。

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我们的消费需求如何被制造?| 知书No.184

3

今年11月11日,作为购物狂欢节的“双11”,已经进入第14年。贝恩公司日前发布的报告预测,今年“双十一”购物节的商品成交额有望突破1万亿元大关。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双11”仍是一年一度不可错过的集中购物时机。各大购物平台纷纷推出直播带货、满减折扣等一系列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以燃起消费者的热情。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精挑细选还是冲动消费,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已经在这14年间被慢慢改变。如果再将历史倒带几十、几百年,人类一路走来,是如何从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的?今天的消费观念与文化,又是如何演变而来?

从自给自足到依赖市场,我们是如何被制造成消费者的?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18、19世纪,商品经济在欧洲发轫。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然而,我们真的进化了吗?

安东尼·加卢佐 著 《制造消费者》马雅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年6月出版

“在复杂的生产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东西或许没有一样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消费者。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层出不穷,琳琅满目,但我们离它们的生产环节却越来越远。消费方式是社会模式的体现。如今我们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依赖着市场,这种依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制造消费者》囊括了两百年消费社会的演进与变革。商业化将个体从刻板的集体秩序中解放,却又将人投入“自由”的束缚。人们用钱换产品,用产品换幸福,将买买买当作自我实现的方式。消费者最终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在商业世界里,品牌、价格、市场掌控了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将定义自我的权力拱手相让,必须通过挑选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符号,才能塑造自我。商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制造”合格的消费者、将人异化成消费的机器的。

作为国际现象的消费,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演变的?

如何客观看待消费主义,赋予物质渴求更多合理性和价值?《商品帝国》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之后,特伦特曼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

[德] 弗兰克·特伦特曼 著 马灿林 桂强 译《商品帝国》 九州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作者详尽的描述表明,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国际现象,有着悠久、多样化的丰富历史,同时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19世纪和20世纪带来了百货商店、信用卡和广告营销,但也带来了道德购物者的崛起、新一代人的身份和最终亚洲消费的复兴。作者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对我们不懈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这一全球挑战提出了长远的看法。这部著作兼有专业精妙的学术研究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呈现了在过去数个世纪,那些诱惑我们并且丰富和动摇了我们生活的商品史诗般的历史。

新零售时代,什么是人类最根本的消费动机?

从普拉达到艾斯卡达,从MBA学位到宝马汽车,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消耗在了消费上,市场营销人员一直尝试去理解人们的购物习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依赖的只是看似时髦新鲜,实则用完即弃的公式。直到进化心理学开始逐渐揭开人类行为的史前根源,革新从经济学到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

《超市里的原始人》是进化心理学应用在消费领域的颠覆性著作,行文幽默诙谐,观点独到精辟,是一本在消费心理学方面具有启示性的大胆著作。这本书阐明了混乱的消费主义背后看不见的逻辑,探索了隐藏在人们工作、购物、消费背后的本能,提出了一些让我们成为更快乐的消费者以及更负责任的公民的新方法。

[美]杰弗里·米勒 著 苏健 译 《超市里的原始人》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出版

在本书中,作者杰弗里·米勒将进化心理学这项革命性学科的原理应用到了市场营销和消费文化中,指出人们购买商品和服务,只是在不自觉地用其来炫耀自己作为配偶和朋友的生物潜力。他用幽默的笔触和尖锐的视角,解释了支配我们购买从汽车到口红,从电子游戏到图书和音乐等所有产品的一系列隐性因素,从中解读出我们因本性驱使而展现在其他人面前的关键特质,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人类最根本的消费动机。

作者指出,心理学上六大核心特质(大五人格与一般智能)对于理解消费主义极其重要,因为它们是诱使我们尝试通过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基础特质。比如,消费者尝试展现自身六大核心特质的最昂贵方式之一就是对汽车品牌和其性能的选择。购买汽车的人至少会半自觉地根据自身性格特质,在汽车制造商的广告中所宣称的“品牌个性”里寻求与之相匹配的内容。他们也会随着自身六大核心特质的影响,寻求最渴望和迫切得到的重要特点。

一条牛仔裤的一生,揭示出新一代消费观的背后还有什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的消费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祖辈,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主动消费、随性消费、享乐消费、冲动消费等多种形式并存。在《被放大的欲望》一书中,兼具创业者、研究者和环保倡导者等多重身份的玛克辛·贝达特揭示了快时尚消费品——牛仔裤,从生产到消费,再到成为废品的真实过程。

[美]玛克辛•贝达特 杨静娴 译《被放大的欲望》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8月出版

她参观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棉花农场,探寻不必使用污染地球的化肥也能让棉花种植业兴旺繁荣的发展新路。她深入中国的印染和纺织工厂,看到了中国工厂中的先进设备和纺线、织布、印染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她见证了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的纺织女工必须如机器般高效,并整日劳作,却只能挣到低于法定标准的微薄工资。回到美国,作者看到这些牛仔裤被亚马逊仓库的工作人员分装、拣选和发运,这些工人疲于应对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并面临随时可能被机器取代的风险。最终,这些牛仔裤会被我们送到垃圾填埋场——或者,它们被我们“捐赠”,并跨越大半个地球运抵非洲,在那里被以极低的价格在二手市场出售,或是被埋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焚烧。

这些时尚牛仔裤从采摘棉花、纺纱织布到洗染印色、裁剪缝纫、包装运输,再通过层层销售,才来到我们的手中。快时尚行业的运作极不透明,并正在不断恶化,掩盖了无数破坏环境和侵害劳工权益的行为。它集中体现了全球化经济的痼疾,以消费之名,确保我们不断购买更多商品,而越来越忽略其实际成本。

几位作者、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将消费主义、消费心理比作水,而我们就像鱼,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若消费的限度被人们忘记,衍生的问题也会一边被忽略,一边继续蔓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曾写到,“形象、符号、信息,我们所“消费”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心中的宁静。它的宁静需要对现实和历史产生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它的宁静需要永久性地被消费暴力来维系。”回顾消费文化发展的过程,审视消费决策的前因后果,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揭开迷雾,正视消费主义,可以获得消费的快乐,也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宁静。

文 | 刘奇奇 审 | 任慧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关系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