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怎么读组词(恪怎么读)

2024-04-02 17:16:13 教育知识 投稿:LE
最佳答案k。部首:忄。笔画:9。笔顺:点、点、竖、撇、横撇、捺、竖、横折、横。组词:恪守、不恪、端恪、恪顺、共恪、恪恭、俨恪、懃恪、恪谨、慎恪、恪敏、备恪、恪言、诚恪、恭恪、恪礼、恪勤、恪遵、恪固、祗恪、三恪、恪敬、贞恪、恪尊、恪懃、忠恪、陟恪、谦恪、恪居、恪忠、

恪怎么读

1

kè。部首:忄。笔画:9。笔顺:点、点、竖、撇、横撇、捺、竖、横折、横。

组词:恪守、不恪、端恪、恪顺、共恪、恪恭、俨恪、懃恪、恪谨、慎恪、恪敏、备恪、恪言、诚恪、恭恪、恪礼、恪勤、恪遵、恪固、祗恪、三恪、恪敬、贞恪、恪尊、恪懃、忠恪、陟恪、谦恪、恪居、恪忠、勤恪。

基础释义:谨慎而恭敬:恪守,恪遵。

详细释义:〈形〉(形声。从心,各声。本义:谨慎、恭敬)同本义愙,敬也。——《说文》敬恪恭俭。——《鲁峻碑》追存二代三恪之礼。——《孔子庙碑》恪,恭也。——《字林》严威俨恪。——《礼记·祭义》又如:恪忠(恭敬忠诚);恪恭(恭敬,恭谨);恪虔(恭敬虔诚);恪敬(谨慎,恭敬)庄严容止严恪,须眉甚伟。——汉·应劭《风俗通》。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恪”字,究竟读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番

2

陈寅恪先生的大名人所共知,但是他名字中“恪”的发音,长令人搞不明白,明明是个“恪守”的“恪”字,怎么许多人非要读成“què”。比如我们查新华字典,书里就没有这个读音,仅读作kè,字义是恭敬,谨慎。

那为什么大家都读“确"呢?包括电视台文化系列片《大师》中的播音,也是读“确"的。

看来还需要探究一下,我觉得读“确”不外乎两种原因。第一是方言读音,就像现在有的地区,读“黄"字时发音却是“王"。读“湖”字时发音为“扶"是一样的道理。

要不另一个可能就是恪的古音读“确",因为在民国《林语堂英汉字典》中“恪”字就是两个读音,既读“克”又读“确”。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能。

现在有好多人做视频或是写文章,要为恪来正声,说是念“确”是错误的、甚至是无知的,往往会引来一片骂声。

当年有人就此事问过曾在清华当教授的赵元任先生,赵先生说因为跟寅恪先生一起的教授都读“确”,所以他也跟着叫了!

包括陈先生的弟子,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是读“确”的。这么多文化大师都读“确”看来我们还是跟着一样读吧!

别给正声了。

不知朋友们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评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则删!)

陈寅恪:鲁迅敬重他,梁启超也自叹不如,可他的名字经常被人读错

3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骂过无数人,有时候骂人丝毫不留情面。可鲁迅也有自己无比敬佩的人,在民国大师中,陈寅恪是鲁迅很尊敬的一个人。梁启超也非常尊敬陈寅恪,他曾说:“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有趣的是,如今我们很多人会把陈寅恪这个名字读错。恪的读音不是“què”,而是“kè”。关于陈寅恪的名字,当时清华校园里大家也经常把这个名字叫错了,朋友问他:“为何大家把你的名字都叫错了,你却不纠正呢?”陈寅恪笑着说:“这有啥,没有这个必要啊!”

陈寅恪根本不在乎他人是不是读错名字,他更关心大家关注他的学问。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当时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陈寅恪。陈寅恪来到清华时间最晚,他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导师之一,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而且梁启超也非常赞成。

不过,当国学研究院导师名字公布后,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说,陈寅恪没有大部头的专著,也没有博士的学位,怎么能成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导师呢?对于类似质疑陈寅恪的争论,梁启超给予无情的抨击,“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不愧为大师中大师,听过他课的人无一不惊叹他的博学,甚至其他教授也经常来听课。笔者注意到,当时清华园里分为两个派别,一派是没有留过学的,还有一派就是留过学的。这两派谁也看不起彼此,经常抨击彼此,可两派对陈寅恪都尊敬有加,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对自己的学识也非常自信,他有一句名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是不是很狂的一句话?确实很狂,可陈寅恪有这个资本狂,“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名头可不是虚的。

关于陈寅恪,再多的笔墨也无法描述他的博学。有一次,清华中文系招收新生,系主任请陈寅恪出一道题,没曾想他出的题目是一道对对子题,只有三个字,“孙行者”。陈寅恪内心的答案有两个,“祖冲之”或者“王引之”。这道题难倒了很多考生,最后有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用“胡适之”对出,这让陈寅恪非常满意。

用对对子作为考题,当时很多人难以理解,因为这是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陈寅恪却有着自己的考虑,他希望通过这道题引起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换句话说,陈寅恪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

很多读者朋友留言想多看近代的历史,不是李老师不想写,因为很多时候可能审核不通过。如果大家希望了解中国近代史,李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蒋廷黻写的《中国近代史》。

这本书是蒋廷黻当年在武汉仅花2个月时间编写,原本他准备用10年完成,可惜日常工作太忙。尽管所花时间很短,可这本书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却极为重要,被誉为是“开山之作”。这本书得到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廷以、前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等人的一致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说: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

历史学家李济说:他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只是建筑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紧的是他发展的几个基本观念。有了这些观念的运用,他才能把这一大堆原始资料点活了。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这本书很薄,不到6万字,对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做出大刀阔斧的概括,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等人做出颠覆性评价。比如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国人未重视,日本却如获至宝,促进了明治维新?几千年来连圣贤也无法逃脱的圈套究竟是什么?做出“虎门硝烟”壮举的林则徐,竟有贻误我民族二十年光阴的嫌疑?

上面这些问题是不是很“另类”?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书中还有很多,蒋廷黻都给出令人折服的解读。李老师给大家隆重推荐下面这套《中国大历史》,除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外,还有孟森的《清史讲义》和《明史讲义》、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两晋南北朝史》、《秦汉史》和《先秦史》,共10本。这10本书是中国近代四位泰斗级大师的心血,读了他们能真正弄懂历史。

这些书是民国真正的大师们所写,虽然不是文言文,但文气比较重,不像现在大白话读起来爽快,但非常值得沉下心来读一读。现在头条做活动,10本仅需128元,平均一本也就12.8元,不到一顿饭钱,非常划算。如果有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幅购买:

WwW.BaiKeZhishi.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