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在物理界的成就有多大为什么国内知道的很少呢 杨振宁在物理界排名知乎

2024-03-25 01:32:54 百科达人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打下了基础。它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

杨振宁在物理界的成就有多大为什么国内知道的很少呢

1

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打下了基础。它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和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之后的最为重要的物理理论。杨振宁的另一杰出贡献是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从而推翻了原来被认为适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定律”,而这个宇称守恒定律”,本来是被视作物理学的基本定律的,他们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成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也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他近年来另一个重要工作——Yang-Baxter方程受到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密切关注,并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题目。

都是攻克世界级难题,杨振宁享誉全球,陆家羲为何却不被国人知晓

2

本文来源公众号:纪人物

他是比肩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数学天才,成就震撼整个西方世界。可让人心酸的是,与享誉全球的杨振宁不同的是,他在国外大名鼎鼎,但直到他穷困潦倒累死在土炕上,国人却还不知道他。

他叫陆家羲,一个被我们嫌弃了23年的天才,活活累死后,我们才知道他的价值。

这个生前是包头九中的一名普通物理教师,去世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背后有怎样的故事需要我们学习呢?

1935年6月10日,陆家羲出生在上海市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陆宝祥是上海滩上“跑街的”,父亲陆宝祥自产自销一些酱油精、味精等拿到街上卖。

6岁时,父母攒足了劲儿将陆家羲送入上海南浔路正德小学读书,陆家羲在学校里的表现聪慧过人、十分要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陆家羲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学业一直保持优秀。

但是,很不幸,就在陆家羲读初二的1948年,父亲陆宝祥却因积劳成疾,突然患了重病,家里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根本拿不出钱来为父亲看病,不久,父亲便无钱医治而辞世。

辍学在家的陆家羲,无所事事,过了两年,母亲托人介绍他到一个五金材料行当学徒,此时,陆家羲才15岁。

后经人介绍,只身来到了沈阳,经过筛选考试,陆家羲进入了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经过半年时间刻苦训练,要强的陆家羲拿到学业第一名,被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

进入新的工作环境,陆家羲工作很努力,两次获得先进生产者。

就这样,在厂子里,陆家羲一干就是五年多。他在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自修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并坚持夜校进修俄语。半年后,他就能用俄语交流。他始终坚信学习一定有用处,但五年间,他一直在学,却一直未用到所学的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正悄然向他走来。

1957年汛期,松花江流域降雨频繁,松花江干流哈尔滨站实测最大流量12200立方米每秒,刷新了当时建国后的洪水历史记录。

在大洪水面前,他积极投身于抗洪抢险第一线,获市二等防洪模范的光荣称号。也正是在这一年,陆家羲不经意间在同事那里看到一本《数学方法趣引》,立即被“寇克满女生问题”和“斯坦纳系列”迷住了。

《数学方法趣引》,徐泽瀛 著

特别是“寇克满女生问题”看似简单,却很有趣味。1850年,英格兰数学家寇克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名女教师每天下午都要带领她的15名学生出去散步,她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3人,怎么安排才能使一周内,每两名学生恰有一天在同组。

这个数学游戏看似简单,而且寇克曼也在第二年给出了一种解答。但是,数学家的本能是往往将一个简单的游戏问题进行一般化、抽象化。比如,用N代替15,把N个单元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个单元,一种分法构成一个系列,叫寇克曼系列。假定有几个系列,问:将N分成若干个系列,使得每一单元与其它任一单元恰有一次在同一组里。N所满足的充要条件是什么?系列的分法又如何构成?这是一种组合设计的存在性充要条件问题,一百多年来未能解决。

陆家羲心底登时涌出一个声音:解决它们!

如此志向固然可嘉,可他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穷小子,如何去摘得这数学王国的明珠?

知识的匮乏,促使他想要继续读书。

22岁的他重现萌发了求学深造的冲动,可惜,厂领导并没有了解他的想法,驳回了他的深造申请!

陆家羲并没有放弃,毅然决然放弃了金饭碗。凭着几本高中旧课本,陆家羲纯靠自学,考进了吉林师范大学!

他终于能进入大学图书馆,寻找资料来破解“科克曼女生问题”。

遗憾的是,当时中国尚未展开组合数学的系统研究,相关参考书书籍很少,陆家羲不得不恶补俄语,好读懂那些晦涩难懂的苏联文献。

一支笔,几张纸,这就是陆家羲挑战世界难题的全部条件。

四年后,陆家羲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教师助理。后来又经历了工作上的频繁调动,有时在教育局工作,有时候在初中任教,但是不论如何调动,他都没有停止对数学的钻研。而他的工资,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以外,全都用在了数学研究上面。他自己只吃清汤寡水的食物,穿破旧的衣服,十分清贫。

也有一些人给他介绍了几个女朋友,但都被陆家羲拒绝了,因为他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家庭,直到37岁那年他才成家。

26岁时他终于成功解出了答案,他满心欢喜地将四年的心血寄给了科学院,结果一年之后他才收到回信,告知他不予发表,请自行核实。

于是他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完善这篇论文,利用假期时间自费去北京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论证。在1963年3月12日,他投寄给《数学通报》。而《数学通报》就其性质来说是不刊登长文的,尤其像陆的专业性很强的长文。难熬的一年过去了,得到的答复是:“由于篇幅较长和所用的数学工具,建议另投其他刊物。”

陆家羲屡次投稿,屡次被拒绝,他的数学才能没有人赏识,但没有放弃,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欣赏他。

陆家羲又写了四篇论文进行补充,这次投稿他信心满满,可没想到得到的回信只有四个字:没有价值!

本想再一次检验再次投稿的他,可暴风雨袭来,还持续了十年。

期间,陆家羲却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常常受到一些人的嘲笑,甚至被送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然而在1979年他偶然发现国外于1971年左右已经解决了“科克曼问题”,而这一时间比他做出研究成果的时间要迟7-10年左右,但直到此时他的论文投稿仍然渺无消息。

18年的心血苦熬,他与“寇克曼系列”永别了!欲哭无泪啊!

但现实的暴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很快他又把目光锁定在那座更高的山峰——“斯坦纳系列”中的大集定理,这是与“歌德巴赫猜想”齐名的另一大世界级数学难题。

这两个都是百年来无人能解开的世界级数学难题。

和陈景润“歌德巴赫猜想”,齐名的数学难题!他恳请校方给他多一点时间研究,但却被拒绝了!

长期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熬夜,使他患上神经性牙痛病,他心一横,索性拔牙。不到一年时间,满口的牙竟然都被他给拔光了……双腮塌陷,瘦得几乎脱相,妻子看他这样忍不住偷偷落泪。

终于在1980年,陆家羲的6篇“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系列论文酝酿成熟了。幸运的是,这一次他的论文被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看到,他建议陆家羲直接把论文寄给世界权威期刊《组合论》。

他托人寄给了国外的《组合论杂志》,这一次引起了轰动,陆家羲一举成名。

而他在寄给国内杂志的三篇相关论文,只在1984年第4期《数学学报》上刊登了一篇,也是陆家羲唯一一篇发表的中文论文。

1983年10月,陆家羲作为被特邀的中学教师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数学会年会.大会充分肯定了他的成就,表彰了他勇攀科学高峰的奋斗精神.他心情异常激动地在会上报告了自己的工作,并告诉大家对其中六个例外值已找到解决途径,正在抓紧时间整理。艾里克蒙德尔逊教授称赞了陆家羲的工作。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20世纪组合学方面重大成果之一。并且他希望陆家羲能够到加拿大讲学,其后陆家羲就收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入职邀请。

当时他没有一分钱研究经费,就连路费都是向学校借的。

武汉会议后,为了返校上课,陆家羲在北京转车时只等了短短的几个小时,便乘硬席于10月30日下午6时许回到包头。

回到家的陆家羲对着妻子说,自己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了他人的认可,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认可。

他成功了,但未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中,心中又孕育着新计划,他要向新的高度挺进。

当晚凌晨1时许,陆家羲心脏病突发,猝然与世长辞.临终前未留下一句遗言,那年他才48岁。

只留给妻女的只有400元债务和没有着落的报销单据以及5箱书籍。

哪怕是报销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车票钱,哪怕是多放他半天的假,让他不至于累死!

陆家羲去世前,一家4口挤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室内仅有一些陈旧的家俱和寒酸的衣物。

唯一可写字的桌面要让给上学的女儿用。

陆家羲去世后,学术界方才惊觉痛失一名栋梁之才,竭尽全力缅怀他。

内蒙古自治区追授他为“特级教师”,颁发5000元奖金。

1984年9月,中国组合数学学会组织了“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委员会”,对他一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关部门重新评定陆家羲论文后宣布,他1965年提交的《平衡不完全组可分解不完全去分组的构造方法》完全可以解决“寇克曼女生问题”,比国外的解决方法早了5年。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堪称皇冠上的明珠,由于评奖标准非常高,竟有若干年处于空缺状态。获奖者不乏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梁思成等名家大师,然而,在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级科研单位集中的获奖名单中,竟然有一所中学赫然在列—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

1987年,陆家羲的《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可惜,陆家羲再也没有机会享受这荣誉的一刻了!

陆家羲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堪称一位传奇,我们为他取得伟大成就而自豪,同时也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如果再给他三十年的时光,他会做出更伟大的成就。在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上,熊庆来发现了华罗庚,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传为佳话,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伯乐”,发现更多的“好马”。

正如任正非所说的:“只要看到国内、国外有合适的人才,不受编制限制,先吸引进来。对于,陆家羲的人才,华为要思考如何产生一些这样的人。”

杨振宁老照片: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举世罕见,图9看望病重的邓稼先

3

【杨振宁】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杨振宁年幼聪慧,16岁那年以高二学生身份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杨振宁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之后去了美国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这是一组关于杨振宁不同时期的照片)

【杨振宁夫妇和李政道夫妇】提到杨振宁就不能不提李政道,从1946年开始,两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两人这样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也非常罕见。

【杨振宁和原配杜致礼】如果说杨振宁是站在物理世界最顶峰的中国人,,那么杜致礼就是站在他身后的那个值得尊敬的女人。杜致礼是父亲杜聿明,这样的身份让她备受关注。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杜致礼和杨振宁如今的妻子翁帆相貌接近。

【留学期间的杨振宁】对于留学,杨振宁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曾说:“像我和李政道1957年一起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个当时在美国的发展是最前沿的。如果我们在国内,就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试验结果,从而不能及时地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试验,这样的话我想最先提出这个理论的也许就不是我们了。”

【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今人们忽视了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2000年,英国《自然》杂志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只20多人上榜。杨振宁在这个评选中,名列第18位,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在世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和李政道】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有多高,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衡量,有7个诺奖是因为找到杨振宁的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粒子而获诺贝尔奖的,例如丁肇中、希格斯。另外,通过研究标准理论获得成就,而间接获得诺奖的有几十个。

【杨振宁和李政道】对杨振宁在物理学贡献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说宇称不守恒虽然为杨振宁赢得了物理学界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他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现代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杨振宁和李政道全家福】1950年8月26日,28岁的杨振宁和23岁的杜致礼在纽约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三个孩子,目前都定居美国。杜致礼是一个精致的女子,她谈吐优雅,对生活有着很高的要求。杜致礼与丈杨振宁相伴54年,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杨振宁看望病重的邓稼先】这一张照片令人感动,照片中邓稼先笑的多灿烂,但是嘴角的血迹说明他此时正经历病痛的折磨。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曾这样评价这位老友,“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杨振宁和现任妻子翁帆】2004年12月24日,28岁的翁帆与82岁的杨振宁于广东汕头注册结婚。2006年,杨振宁在接受中国台湾《联合报》的采访时评价这段婚姻:“一个人到了80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假如我没跟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有多大 成就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