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省亲是什么意思-省亲是什么意思

2024-04-01 14:01:56 综合百科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省亲的意思是回家乡或到远处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出自《新唐书卓行传阳城》,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阳城为人宽和大度,厚德爱人,且不慕荣利,对待朋友亲和热情,然心中则极有原则,是非分明,遇事足智多谋,且恪尽职

省亲是什么意思

1

省亲的意思是回家乡或到远处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出自《新唐书·卓行传·阳城》,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

阳城为人宽和大度,厚德爱人,且不慕荣利,对待朋友亲和热情,然心中则极有原则,是非分明,遇事足智多谋,且恪尽职守,正直敢谏,为大义不顾性命,尽公不顾私,颇得顺宗器重。

《红楼梦》贾元春在夜里省亲,是啥意思?难道她是鬼?

2

题:作者安排贾元春在夜里省亲,是啥意思?难道她是鬼?

《红楼梦》故事里,最重要的地点自然是大观园,金陵十二钗起诗社、作诗填词,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大观园。

而说起这号称“天下大观”的大观园的来历,便是特地为贾元春省亲准备的一个接驾的私家园林。

因为花费太多,不宜浪费,皇妃下令,贾宝玉和众姑娘才得以搬入大观园居住,贾宝玉住了怡红院,林黛玉住了潇湘馆,又名“有凤来仪”。

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不但是大关键事,而且还是《红楼梦》作者大手笔行文的立意所在,也就是说,大观园与《红楼梦》主旨有关,大观园的另一面是太虚幻境。

常言道,一入侯门深似海,又何况是皇宫呢?《红楼梦》故事里,皇帝竟准了省亲的事,本是皇恩浩荡,天底下再没有可以相比的天大的恩德。

然而,诡异的是:贾元春省亲,居然安排在半夜,而且贾元春半夜省亲,前后一共哭了六次,好似青枫林下的鬼吟哦!难道贾元春是鬼?且看评书人脂砚斋是怎样点评贾元春省亲之事的呢?

自政老生日用降旨截住,贾母等进朝如此热闹,用秦业死岔开,只写几个“如何”,将泼天喜事交代完了,紧接黛玉回,琏、凤闲话,以老妪勾出省亲事来。

看官听说,《红楼梦》故事里,贾元春封妃,是贾政生日当天接到的喜讯。而贾元春省亲,与贾府众人进宫给皇妃请安,唯一的不同,大概便是贾元春省亲的时候,亲眼见到了贾宝玉。

要知道,哪怕是贾元春到了大观园省亲,贾政作为贾元春的亲生父亲,也不过是帘外问安,而贾妃亦是隔帘含泪与贾政对话。乃至于贾宝玉这样的小孩儿,贾母都表示:“无谕,外男不敢擅入。”

《红楼梦》故事里,贾元春省亲,是为了见贾宝玉一面,对应开头神仙所说一面之缘!而贾宝玉,自然是“传国玉玺”。贾元春是贾府大姑娘,贾元春省亲,贾府接驾,隐写的是林黛玉这个贾府大姑娘作为西堂正主的第一春。

作者为何安排贾元春在夜里省亲?夜里省亲,好似梦里省亲,恰是《风月宝鉴》的反面,荣国府本是前朝,贾元春省亲所点“乞巧”戏剧,出自《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写的是胡人的安史之乱。

自以为如此,贾元春判词图画中有“弓”,又道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弓”与“虎兕相逢”象征着军事冲突权力争夺,书中一切梦幻皆为真,为甄家之源——荣国府。

“大梦归”即第一春完结,故用秦业死岔开,黛玉回,是林如海林家灵柩回,回来的是鬼不是人。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全文史笔,大旨谈情,实录其事,字字血泪!以未嫁之女写未降之将,以“姽婳”写“将军”,以“闺阁昭传”写“世间忠义”。其所昭传闺阁,乃“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个大字!

风月两面鉴,文笔两生花!一声能两歌,一手竟两牍!故人泪尽血流干,石碑记载血泪史!神仙姐姐托梦来,仙册原是墓志铭!天书问世,何人能解?关注我,不迷路!姜子说书,站在原作者的立场带你看名著!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出嫁女子回娘家为什么叫“归宁”?真正出处在这里

3

我们常说的出嫁女子回娘家叫“归宁”,“归宁”一说最早出现在《诗经》,比如《葛覃》:“归宁父母”,说得就是女子准备回娘家探望父母的事。说明至少西周时期已在民间开始流行这种说法。

古代礼仪和习俗大都来自上层贵族的政治活动,之后再慢慢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归宁”作为一种婚俗也不例外,它也是从国家政治脱胎而来。要了解“归宁”的来龙去脉,有必要对“归”字和“宁”字进行追溯。

一般来说,人们对“归”字的理解多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归,女嫁也。但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对“归”字的理解多从后世附会。细看“归”的甲骨文,跟女子没有半毛钱关系,更别谈什么嫁了。“归”的左边是类似“兵符”一样的东西,右边很显然是面“旗子”,很显然“归”字跟军事征阵有关。“归”为什么会有“回归”的引申之义?只有在“结束战事”的情况下军队才能回归,即凯旋。

“宁”即“寧”,古代两字并非同一字,近代汉字简化才统一。“归宁”之“宁”当作“寧”。甲骨文象形为上面“房屋状”,下为“器皿”,表示“有吃有住,丰衣足食”,引申到“安宁、康泰”。

以上不难理解,“归宁”一词的真实含义为国家安定(没有战争),人民富裕安康。如何才能做到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安康?当然只有外无忧患,内无乱政的背景下才能实现这一步。用四个字表示就是:国泰民安。

《仪礼·觐礼》记载:“伯父无事,归宁乃邦!”意思是伯父(国君)没有做错事,回去好好治理国家吧。原意是诸侯朝觐天子得到天子勉励,回封地如何安邦定国的事。这里的“归宁”事实上就是指国家安定。

归的甲骨文

既然“归宁”是个政治术语,为何后来却成了出嫁女子回娘家的专用词?比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杞伯姬来,归宁也。”鲁杞通婚,鲁女回到母国,即为“归宁”。《左传》中还进一步作了介绍:“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意思是凡诸侯国出嫁女子,归宁叫“来”;被夫国休弃叫“来归”。诸侯夫人归宁叫“如某”,被夫国休弃叫“归于某”。

其实很好理解,古代诸侯之间的婚嫁多与政治挂勾,即“政治联姻”,一桩婚姻维系着两大家族或两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归宁”从国家政治的稳定引申到出嫁女子回归母国向族人报平安,两则是裙带关系。古代战事多为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而起,出嫁女子肩负着巩固两国友好、缓解两国矛盾的作用。

《易经》中有“帝乙归妹”的记载。

“帝乙归妹”的背影:文丁杀季历,商周关系恶化,季历死后,姬昌即位;文丁死后,帝乙继位,而此时商王朝的最大威胁不在西部,而在日益猖獗的东夷。帝乙看清时势,为了先巩固后方,好将主力调转东夷,利用商周世代通婚的优势,再次决定与周联姻,将妹妹嫁给姬昌。如此一来,不但暂时缓解了商周剑拔弩张的势态,也很好的解决了后方问题。从此帝乙开启经历两代长达十年的东征战略。

文王接受“帝乙归妹”,意味着两国重归和平。可见贵族女子的婚姻是为家族的兴旺、国家的安宁而存在的,为邦国的需要而服务的。嫁到异国,九九归一,从一而终,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女子婚姻的使命。

因为是政治联姻,所以古代出嫁女子是不能随随便便回娘家的,即便为父母奔丧也要经过宗族的批准或丈夫的同意,如果政治上不允许,任何理由都是空谈。应该记得《诗经·载驰》里面记载的许穆夫人,卫懿公因为好鹤而导致君臣离心,百姓怨怼,狄人趁机入侵,几乎灭亡了卫国。嫁到许国的许穆夫人听说母国有危难不顾世俗礼教毅然回国,主持卫国复兴大业。可能考虑到许国势单力薄无力插手外政的因素,许穆夫人的决策并没有得到丈夫许穆公及许国大臣的一致认定。但许穆夫人一意孤行,决定单刀入卫,许国公卿为了阻止她的荒唐之举乘车一路追赶,因此便有了著名的《载驰》一诗。

《诗经·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由于许穆夫人的坚持,凭着她超常的政治才能,四处奔走游说,最终得到了齐桓公的援助,成功复兴了卫国,成就春秋史上“红颜救国”的奇迹。

从许穆夫人的事迹可以看出,出嫁女子要回母国是多么艰难,哪怕母国危在旦夕。政治是残酷的,礼教是无情的,即使民风世俗相对宽松的先秦时期也不例外。后世的封建礼教就更是豺狼虎豹,寡恩刻薄。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元妃省亲”的故事,元妃进宫多年难得在元宵节被批准归宁省亲。当一片亲热温情的家庭寒喧中,内侍一声“丑时三刻已到,请元妃娘娘起驾回宫”,把一个久别重逢的阖家天伦倾刻间沉沦为泪水**,无边无际,87版的那个元妃流着泪被定格的画面留人无限遐想。

古代出嫁女子私自逃回母国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左传·隐公二年》记载:“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莒国和向国联姻,向国公主姜氏嫁给莒国国君,但是向国公主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逃回了母国,那莒国当然觉得很丢脸,于是带兵入侵向国,迫于莒国的淫威,不得已,向国国君交还姜氏,才算平息了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

逃归不但会挑起两国纷争,引发腥风血雨,还会给对方或国内某些反对派以口实。电视剧《卧薪尝胆》开篇就有这样的桥段:越国公主不满吴王举止轻浮(可能是故意的),逃回母国,觊觎越国已久的吴王趁机向越国发起挑战。

出嫁女子随随便便回娘家除了政治上的利害,还关系到世俗礼教的问题,说白了,也是出于对女子的一种约束。春秋史上有一桩著名的“绿帽子”丑闻偏偏发生在重视礼仪的鲁国。说得是齐襄公诸儿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有私情,文姜嫁到鲁国后,依然对哥哥念念不忘。

《左传·桓公十八年》:“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鲁桓公应齐襄公之邀准备去齐国,姜氏要求同行,申繻劝鲁桓公说:“女有夫家,男有妻室,不可再有纠缠,这叫礼,违反这一点必有祸害。”鲁桓公还是带文姜去了齐国,结果齐襄公与文姜再次发生苟且之事,怕鲁桓公知晓,趁着鲁君醉酒时将他灭口,算是对这个礼仪之邦的一种极大讽刺了。

反之,出嫁女子也不能随心所欲的休弃掉,除非有正当的理由,不然,极可能引发两国或两大家族的动荡。春秋时蔡国有个蔡姬,嫁给当时的中原霸主齐桓公,夫妻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齐桓公一气之下遣返蔡姬回国,结果引发了一场大战。

《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史记》: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

齐国虽是强国,但为了维护尊严,蔡侯还是决定制一制齐国。不过蔡侯心知肚明,自己国力弱小,凭自己是打不过齐国的。打不过就借别国的力量,楚国与齐国不和,那就让他们互掐。蔡侯随即又将蔡姬再嫁给了楚成王,楚成王也乐意,毕竟是霸主的女人。这一招果然激怒了齐桓公,于是起兵伐蔡,蔡侯急忙向楚王求救,齐楚大战一触即发。

礼教是为政治而服务的,“归宁”起源于政治,之后融入于礼教,成为政教结合的产物,最终慢慢演变为一种习俗,扎根于民间,流传后世。

有说法认为,归,并非仅仅指嫁女,也包含着早期的嫁男,即今天的招赘。母系转到父系有个漫长的过程,商周时男嫁女并不鲜见,犹其商代,武丁就有多个女公子裂地封侯,比如子妥、子媚,那么这些女公子自然不可能嫁出去,而是由别族男子赘入。这种现象也叫“归宁”。

文/堰风

WwW.BaiKeZhishi.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