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怎么读,佞怎么读什么意思

2024-04-16 13:02:53 教育知识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拼音:nng。部首:亻。笔画:7。笔顺:撇、竖、横、横、撇点、撇、横。基础释义:1、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谄佞,奸佞,佞人,佞臣。2、有才智,不佞(谦称自己)。详细解释:〈动〉1、(形声。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同本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佞怎么读

1

拼音:nìng。部首:亻。笔画:7。笔顺:撇、竖、横、横、撇点、撇、横。

基础释义:1、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谄佞,奸佞,佞人,佞臣。2、有才智,不佞(谦称自己)。

详细解释:〈动〉1、(形声。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同本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组词:奸佞、佞臣、不佞、佞人、佞恶、污佞、巧佞、辩佞、佻佞、狂佞、佞舌、谗佞、唼佞、佞兑、佞哀、鄙佞、佞禄、佞柔、蛊佞、佞誉、侩佞、诈佞、仵佞、婉佞、污佞、佞民、佞险、纤佞、佞口、谀佞、三佞、偏佞、佞宋、佞笑、回佞、佞道、憸佞、偷佞、格佞、嬖佞。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乃定切,音甯。才也。故自称不才曰不佞。《晋语》夷吾不佞。又巧谄捷给也。《论语》焉用佞。《博物志》尧时有指佞草,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又《韵补》叶奴经切,音宁。《夏侯湛·抵疑》猗靡容悦,出入崎倾。逐巧点姸,呕喁辩佞。《说文》巧讇,高材也。从女信省。《徐铉曰》女子之信,近於佞也。

烀、掱、擩、嗍、齁、勚、眵、吣、佞,会说不会写的字还有多少?

2

在北方话语言区,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字,口语中常说,字典里也都能查到,但由于没有喜闻乐见的作品加以推延,造成许多常用字变成生僻字,会说不会写。试试举几个例子说吧。

1、烀hū

在北方话口语中,“烀白薯”“烀玉米棒子”的烀,是再常用不过的字了,但想不到这个字长成这个样子。

生活中,在锅里做饭菜,用油叫煎,用汤叫炒,用水叫煮,用气叫蒸,半水半气即半蒸半煮叫烀。具体来说,用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加热,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

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县城,都有“烤白薯”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白薯大都是烀者吃。有一年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黄宏和宋丹丹演的一个小品叫《拜年》,里面的台词有:“过年了,都烀地瓜,烀土豆,哪能烀你爹呢……”

2、掱pá

方言口语中,掱即掱手,指掏包的贼,小偷。如“那个掱手太可恶了,专门掏老人和小孩子的钱。”

不知何时开始,普通话里出现个“扒手”,与掱手是一样的意思。小偷又叫“三只手”,多形象,扒手算啥玩意呀。扒的意思与小偷没关系,大约是常见笔画少的缘故。

3、嗍suō

方言口语中,嗍是用唇、舌裹食,吮吸的意思。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嗍奶,天生的,不用教。”“他拿着个雪糕,一口一口慢慢嗍,看着真恶心。”

4、齁hōu

方言口语中,齁的意思有:一是吃的东西盐太大了,齁人不舒服;二是鼻息声或打鼾声;三是做副词“很”的意思,齁咸、齁苦、齁甜、齁冷等。如“你这个菜做的放几遍盐,简直太齁人了。”“这个药齁苦,不想吃。”

5、勚yì

方言口语中,器物、物品用品、设备设施等,长时间磨损,表面失去棱角、锋芒,变得平滑、松散,叫勚,即磨勚了。如“车轮胎磨勚了,表面凹槽都看不见了。”“螺丝磨勚了,松扣了,上不住了。”

6、擩rǔ

方言口语中,插进去、塞进去,叫擩,即擩进去。如“缝太小了,擩不进去,咋办?”擩还有胡乱放的意思,如“你的脚擩到我裙子上了,是脚歪了还是心歪了?”“你看我这记性,也不知道把钱包擩到哪里去了,越急越找不着。”

擩也有给的意思,如“他偷偷擩给我两鸡蛋,一路上,我摸着两个鸡蛋,眼泪止不住往下掉。”擩还有踩、蹅的意思,如“他一脚擩到泥里了,弄一身泥水。”

7、吣qìn

方言口语中,吣有呕吐的意思,也有胡扯、谩骂的意思。如“你不要满嘴胡吣,没有谁背地里说你什么。” 《红楼梦》中有这个字:“再灌丧了黄汤,还不知吣出些什么新样儿的来呢!”

8、锃zèng

北方话口语中,锃是指器物等表面干净、闪光耀眼的意思。如“他天天把大刀磨得锃亮,时刻准备上战场打鬼子。”生活中,对于剃光头的人,常用的调侃语是:“你看你头剃得锃光发亮,都不要开灯了。”

9、眵chī

北方话口语中,眵是指眼睛分泌物凝结成的淡黄色的东西,即常说的眼屎,也有的地方叫“眵目糊(hú)子”。如“你一天到晚忙个啥呀,也不好好睡觉,一脸的眼眵。”劳累困乏的人,容易有眼眵。

10、佞nìng

佞应该是普通话常用字,好说不好写。一般语汇意义,佞是指巧言谄媚、溜须拍马之人。如“这个单位肯定搞不好,领导身边一群奸佞之人。”

在古汉语中,佞的本义是有才智、口才好的意思,所以,佞可以用作自谦词,如不佞等。后来将凭嘴皮子吃饭的人叫佞人,再后来,佞与奸用在一起,就不是好人了。

“多信者显”“无耻而信”,此处的“信”应读为“佞”|严修

3

七月的上海,高温连续打卡,“烤”验仍将继续。张伊辰 摄

《庄子》别称《南华经》,既是哲学经典,又是文学经典。该书思想深邃,文笔优美,**恣肆,机趣横生。它是一本奇书,陶醉了无数的古人和今人。

魏晋时代,老庄之学风靡一时,“诗必柱下(指老子)之旨归,赋乃漆园(指庄子)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曹植、阮籍、嵇康、陶潜等名士,都是老庄的热情“粉丝”。

白居易在诗中说:“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游悟真寺》)

辛弃疾在词中说:“案上数编书,非老即庄。”(《感皇恩·读庄子》)

苏东坡在读了《庄子》后十分感慨地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宋史·苏轼传》)

鲁迅与庄子,两人在思想上、性格上差别很大,然而奇怪,鲁迅却承认他深受庄子的影响,他曾说:“我们是挂孔子门徒的招牌,却是庄生的私淑弟子。”(《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

可见《庄子》一书的魅力有多大。

不过,《庄子》一书虽然好看,但却有些难啃,因为书中文字障碍甚多。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从文字丛中窜出“拦路虎”,让人无法前行。

命运多舛的已故女作家戴厚英,写过一篇精彩文章,题名《我读〈庄子〉》(《书林》1985年第4期),笔端含灵气,有真情,读起来温馨感人。她在文中谦逊地说:“我不是《庄子》的研究者。而且,还得承认,那本书中至今还有不少我不认识的字,读不懂的句。”

确实,《庄子》书中的文字障碍不少,“拦路虎”经常出没。我近日闲读《庄子》,也遭遇了一只——《盗跖篇》中的“信”字。

《庄子·盗跖篇》中有一段颇有震撼力的名言:

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

粗略一看,大体意思是能够懂的——反对为富不仁、反对权贵,但仔细一点研读,可以发现,。《说文解字》:“信,诚也。”如果把这里的“信”解释为褒义词“诚信”,则违逆文意,阻隔难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于是产生了诸家众说,引来了“百家争鸣”。

唐初有个学问渊博的道士叫成玄英,唐太宗十分敬重他,赐号“西华法师”。他是杰出的庄学专家。他在《庄子疏》中说:“多信,犹多言也。夫识廉知让则贫,无耻贪残则富;谦柔静退则沉,多言夸伐则显。”

近代的一些庄学研究者,也纷纷发表意见,为“信”字释疑:

钟泰说:“此‘信’当读如‘伸’,多伸者,不甘屈抑而贪于进取也。”(《庄子发微》)

李勉认为“信”是“伪”之误。(《庄子总论及分篇评注》)

马叙伦认为,“多”为“失”字或“不”字之误,下文“无耻而信”,或作“无耻而失信”。(《庄子义证》)

曹础基把“多信者显”解释为“善于夸耀多得信任的人显耀”。(《庄子浅注》)

方勇今译为:“无耻的人就富有,多诚信的人就显达。那些大名大利,几乎都是以无耻的行径而骗取信任所取得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庄子》)

陈鼓应今译为:“无耻的人富有,夸言的人显达。名利最大的,几乎都由无耻夸言而来。”(《庄子今注今译》)

流沙河今译为:“不要脸的发财,会吹牛的出名。富得冒油的,红得发紫的,你去调查吧,十有九个是最不要脸的吹牛大王。”(《庄子现代版》)

这些见解都是学者们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的成果,富有启发性,可以参考。

然而我认为,若从原文本意来考虑,此处“信”字,不宜解释为“诚”“言”“伸”“伪”“夸言”“吹牛”。把“信”字前面的“多”字,认定是“失”字或“不”字之误,来迁就“信”的“诚信”义,也似嫌迂曲,有点勉强。

我的看法是:应把此处“信”读为“佞”。“佞”是个贬义词,意为虽有才能却奸巧谄媚。《说文解字》:“佞,巧谄高材也。从女,信省。”“佞”是形声字,“女”为形符,“信”为声符。《说文解字》将“佞”放在女部,而现在的一些辞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为了从俗,都把“佞”归并到了人部。“信”古音心真切,“佞”古音泥耕切。两个字的字音、字形均相近,此处“信”字可以看成是“佞”的通假,也可以看成是“佞”的形讹。

所谓“通假”“形讹”,是训诂学里的常用术语。“通假”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形讹”是指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出现的差误。

下面再举一个旁证,来证明“信”可能是“佞”的通假或形讹。

清代学者李富孙所著《春秋左传异文释》云:“定十三年传:韩不信,赵世家作韩不佞。”《左传》里的韩不信是晋国的贵族、将军,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他是韩国君主的先人。如此重要人物,《史记·赵世家》竟然把他的名字改成了“韩不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肯定是根据国家档案馆里的文献来订正的。正确的名字应是“韩不佞”,而不是“韩不信”。

再从起名字的习俗看——有些古人的名字很有趣,如,申不害(战国时韩相),吕不韦(秦相,韦,古违字,《说文解字》:“韦,相背也。”),隽不疑(西汉武帝时青州刺史,昭帝时为京兆尹),魏无忌(战国时信陵君),长孙无忌(唐相),霍去病(西汉名将),辛弃疾(南宋文学家),韩不佞的名字也属此类。人们起名字都要选取一些吉祥美好的字眼,如若遇上不祥、负面、消极的也不要紧,只要在这些字眼前面加上“不”“无”“去”“弃”之类来表示否定和排除,则负负得正。古人认为,这样的名字更吉祥,其辟邪造福的功能更强大。由此也可见,司马迁在《史记》里把“韩不信”改为“韩不佞”,不仅有文献档案的依据,也符合古人起名字的习俗。

既然“信”与“佞”之间存在通假或形讹的关系,把《盗跖篇》中的两个“信”字读为“佞”,比较契合文章原意,理解起来也比较简明而顺畅。

如果上面的论证能够成立,那么《盗跖篇》中的“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就应该读为“无耻者富,多佞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佞。”这段话可以今译为:

无耻的人富足,善于奸巧谄媚的人显贵。占据名利最多的人,几乎都在厚颜无耻与奸巧谄媚的人中间。

我把此处的“信”解释为“佞”,是否妥当,还请方家指教。

作者:严 修

编辑:钱雨彤

WwW.BaiKeZhishi.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